第2章 我国姓氏习俗趣话(2)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 雅瑟 陈艳军
- 5392字
- 2014-03-13 18:34:49
也有的姓氏出自偶然,颇有奇趣。如有的给最后出生的儿子命氏为“尾生氏”;周穆王因宠姬早卒,哀痛不已,改称其族为“痛氏”;春秋时晋大夫赵襄待人热诚,如冬日之温暖,遂被称为“冬日氏”;汉代有个人因不知自己的姓氏,干脆以姓为姓,称为“姓氏”……
由于中国姓氏形色繁杂,异彩纷呈,稀奇怪僻的姓氏很多,明代以来,就出现了专收此类姓氏的专著,如明代的《希姓录》、《奇姓通》,清代的《希姓补》等。另外《清稗类钞》一书中,也集有清代稀有姓氏1848个。
姓氏习俗之妻从夫姓。
关于姓氏,在我国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女子嫁人后要改夫家的姓氏。也就是说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即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
“妻从夫姓”的习俗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究其原因,估计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逐渐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以庄园为范围的同宗聚居已经是战乱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作为增进家族共同体内一切成员之凝聚力的办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为一种称谓原则确定下来,显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对夫家人身依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我们经常听说的“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不过,这种称谓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被认定,如果丈夫已故,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官私文件(如案牍、契约)中时,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王刘氏”、“赵江氏”、“周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所谓“妻从夫姓”的称谓习俗,正是在这种既成历史条件下为适合一定需要而产生了。明初谱学家宋濂曾大写“贞妇烈妇”传记,标题俱为《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或称《周节女刁传》、《谢节妇传》、《宋烈妇传》等,正是循此文例。和以往某人妻某氏的“列女传”相比,又“别开一番生面”了。
历史走进近代以后,风气渐开,特别是戊戌维新带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势必促成女子称谓习俗又有变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政部所拟《调查户口章程》第十六条规定:“姓名格内,如妇女不便填写者,妇人得以姓氏、女字待以长次等字代。”宣统元年(1909)民政部奏订的《京师调查户口施行细则》第三十五条,又有相同的规定。可知当时妇女已经有以完整之姓名登记在册者,但多数还是称李氏、王李氏等。
进入民国之后,北京政府没有对此专行规定,但妻从丈夫姓的传统继续为习惯法所认可。倘若是夫妇同姓,则妻子之称谓尤其令人感到不便。如1924年出版的《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中就有“案牍中如李李氏、刘刘氏等,数见不鲜”的写实。该书在汇辑民间孀妇招夫习惯时,又有“本妇仍从前夫之姓”的介绍,益见虽然“从一而终”的封建宗法族规因时势变化有了变通,但妻从夫姓的传统还是有其力量的。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到了1933年和1944年,内政部先后修正公布《更名改姓及冠姓规则》,其第四条规定,呈请冠姓的条件必须是“非汉人而请冠汉姓”,可知此为“夫妻之冠姓”的唯一例外。
由“妻从夫姓”到“妻冠夫姓”,其间的确有沿袭传统的轨迹可寻,但两者仍有一定的区别。“妻从夫姓”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家族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伦理观念。“妻冠夫姓”不仅在构词方式上摒弃了反映“三从”伦理观的“从”字,而且在实践中也一定程度地认可了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国民革命以来广大妇女致力人格解放的部分成果。
妻从夫姓习俗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主要和中国家族制度的衍变发生联系,俟形成传统后,又对妻冠夫姓的法律制定造成习惯性影响。随着家族制度的彻底解体,其余韵目前仅存在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一部分海外侨胞中,如范徐丽泰,陈方安生、陈冯富珍就是耳熟能详的几位巾帼英才,但在内地已经没有这种称呼了。
儿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
百家姓。
关于姓氏,有一本专门的书,叫《百家姓》,它是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他经过考证认为,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家姓》全文如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卻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华夏古今姓氏知多少。
自古以来,华夏姓氏的个数成千上万,有不少姓氏的历史已愈数千年之久,有不少姓氏的发源地不止一两处,有不少姓氏的发展轨迹曲折迂回,有不少姓氏在海内外分布不一,这只是单个的姓氏产生的源头和历史。六千多年前伏羲氏统一华夏地域,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造琴瑟,以龙纪官,自命“风姓”,“正姓氏”,第一次对各部落必须各有称谓作出规定,才有了今日华夏姓氏成千上万个。各个姓氏虽各有自己的历史和源头,但是所有姓氏产生于姓氏制度的确立,是伏羲正姓氏才播才下了姓氏制度之根,全人类最为枝繁叶茂的华夏姓氏这棵大树、当今华人各个姓氏归属于同一个根,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根在宛丘、根在周口。
中国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有人做过统计,从古至今共出现华夏姓氏约有15142个;现在仍用的华夏姓氏约有3050个。
我国还有很多详细记载姓氏书,如前面提到的《百家姓》,共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我国姓氏有大姓小姓之说,即人口有多有少。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的40%,约4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的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2009年,公安部根据我国居民身份证数据库数据进行了统计,姓氏排名、总人数(万)如下。
01,王9200 02,李9000 03,张8500 04,刘6700 05,陈5800 06,杨4000 07,黄3100 08,孙2600 09,周2500 10,吴2400。
11,徐1900 12,赵1800 13,朱1500 14,马1500 15,胡1400 16,郭1400 17,林1300 18,何1300 19,高1200 20,梁1100。
21,郑1100 22,罗1000 23,宋900 24,谢900 25,唐780 26,韩760 27,曹730 28,许730 29,邓730 30,萧730。
31,冯700 32,曾680 33,程660 34,蔡650 35,彭640 36,潘620 37,袁620 38,于600 39,董590 40,余580。
41,苏580 42,叶580 43,吕570 44,魏570 45,蒋540 46,田520 47,杜520 48,丁470 49,沈470 50,姜460。
51,范460 52,江450 53,傅450 54,钟440 55,卢440 56,汪430 57,戴430 58,崔420 59,任420 60,陆420。
61,廖420 62,姚410 63,方410 64,金380 65,邱(丘)380 66,夏370 67,谭370 68,韦370 69,贾370 70,邹360。
71,石360 72,熊360 73,孟330 74,秦320 75,阎310 76,薛310 77,侯300 78,雷300 79,白280 80,龙280。
81,段270 82,郝270 83,孔270 84,邵270 85,史250 86,毛250 87,常240 88,万240 89,顾230 90,赖230。
91,武220 92,康220 93,贺220 94,严220 95,尹220 96,钱220 97,施210 98,牛200 99,洪200 100,龚200。
101,汤200 102,陶200 103,黎200 104,温190 105,莫190 106,易170 107,樊170 108,乔170 109,文170 110,安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