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牛奶可乐经济学(3)
- 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
- 凡禹
- 4658字
- 2014-01-13 14:31:01
正如有人所说的,经济人中关于经济人和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是永远存在的,商家的慈善就如同太阳会从西边出来的概率一样——几乎为零。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统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
对于企业来说,捆绑销售可以逼近帕累托最优。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如果改变资源的配置已经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要更好,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好状态。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捆绑销售可以使联合双方变得比以前更好,使企业资源的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就像可口可乐与北京大家宝薯片共同演绎的“绝妙搭配好滋味”促销活动就是绝妙地运用了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那么,可口可乐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呢?我们可以这样看,饮料和薯片“捆绑”在一起销售,年轻人在吃薯片的时候,喜欢喝碳酸饮料,薯片降价,自然会促进这种饮料的销售。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如果将可口可乐和另外一种饮料“捆绑”在一起销售,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利用了消费者习惯进行产品的捆绑,使其与大家宝薯片双方达到共赢。
面对商家形形色色的捆绑销售策略,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呢?
采取捆绑销售的商品组合往往比单价要便宜很多,这种热烈的让利氛围很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打开腰包,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都买回了一大堆。如果我们买的东西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商品,如果不考虑商品的储藏成本以及货款提前支付成本,我们的这种捆绑消费行为是能够获得一定收益的。但是,商场上很多捆绑销售的东西是把一个近期的产品和一个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捆绑起来进行销售,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已经过了使用期,结果是白白花了冤枉钱。
所以,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弄清楚这些捆绑销售里面的学问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在商家促销面前保持理性消费,而不要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后悔莫及。当然,有时商家的促销手段也力图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力争和消费者达到共赢,而不是简单地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辨别,使自己的消费收益达到最大化而不至于陷入商家的小把戏中。
为什么餐厅会提供免费续杯
薇薇走在街上,正为晚饭吃什么而发愁时,这时有两家餐厅映入眼帘。这两家餐厅从表面上看档次不相上下,环境都很好,唯一不同的是第一家餐厅的招牌上标示着:本店饮料免费续杯,而第二家店的招牌上什么也没有。这时,薇薇毫不犹豫地进了第一家店。
当薇薇走进提供饮料免费续杯的餐厅时,她不禁在想:为什么这家餐厅会提供饮料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它提供这种服务的目的真的是为消费者着想,将消费者当做上帝吗?
“民以食为天”,没有人可以不吃饭过日子,所以,不可能有哪一家餐厅能垄断整个餐饮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餐厅老板们只有绞尽脑汁想对策以保证自己在存活下来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餐厅提供免费续杯就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餐厅决策者所做的一种策略。那么,在这个策略中,谁是最大的赢家呢?
一般情况下,餐厅里冰茶和苏打水的成本和价格与市场价相差很大,若为顾客提供冰茶和苏打水的免费续杯,经营者其实不会损失什么,然而在消费者眼里,自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
餐厅提供免费续杯还涉及商品的价值,商品的需求弹性,商品在消费者中边际成本问题。如:一杯“雪碧”的价格由原料、服务、品牌等组成。如果其中的原料的价格比重小于服务和品牌,那么餐厅续杯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顾客对雪碧的需求弹性小,也就是说雪碧从每瓶5元降到每瓶3元,售出的价格变化也不是很大,那么续杯的可能性就更大。顾客对雪碧的边际成本也可以这样理解,为顾客设置一个满足的标准。若设置满足的标准为一杯,也就是说顾客喝一杯基本上就满足了;若设置标准为两杯,那么餐厅续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餐顾客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长,餐厅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餐厅为顾客所做的每一顿膳食所收取的费用都会远远高于这顿饭的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销售量的水平上所增加的,就像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需要增加的员工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可变成本。所以,只要能吸收来额外的顾客,餐厅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提供免费续杯吸引到的顾客不在少数,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餐厅都是最后的赢家。
其实,像饮料这一类的商品,不仅需求弹性大,而且边际效用也很高,所以很多餐厅都会为顾客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在赢得顾客的同时赚取更多的利润。
为什么普通大众买不起房
“居者有其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保障的最起码的物质需求。房子不是汽车,却和粮食一样,是生活中所必需的,而买房就成为生存所必需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投资行为。但随着房价越炒越热,随着房价的不断“调控”,普通大众买不起房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在为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奔波劳碌。而普通大众买不起房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价与收入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也是人们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
为什么在我国的房子越建越多的情况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喊着买不起房子?在普通大众买不起房子的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原因?这不得不令人疑惑。
一是房价的不断上涨。从企业开发的角度看,房价上涨有它自身的原因:1.在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后,地价高了,“地王”不断,也就是“楼王”不断;2.开发的品质提升了,附加值高了;3.建材涨价了,钢材、水泥一天一个价;4.从土地开始,操作过程中的灰色开支不少,形成了事实上的房价高涨。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房地产业的高利润,不赚钱、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但是,在住房中,高级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鱼龙混杂,优劣一个价,这也是老百姓买不起房的原因。
二是房价与预期不对称。房价虽高,但是高房价自有适合它的目标客户。普通大众之所以买不起房子,一方面有收入不稳定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预期不对称所致。一位收入不高的大学毕业生,想在市区买房子,除非他的父母是富人,否则光靠他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了。对于一个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买一个70平方米的房子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为了面子硬要买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样自然会喊买不起。还有的情况是,买市郊的房子基本上没有压力,但要是买市中心的,压力自然会增加。如果你只能买普通商品房,却要买高级住宅,那肯定不合适。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买房时应抛弃地域情绪,还要勇于改变生活观念,用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换取买房成本。住近郊,可以很宽敞,很轻松。
三是可供选择的住房过少。从社会房价的角度来讲,普通商品房的需求相对来说,确实有点少。因此,要把经济型适用住房的适用人群范围扩大,增加供应的量,很有必要。再有政府加大市政配套的建设力度也相当关键,在一些偏远地区形成聚居地,要优先解决交通问题、购物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引导,也就是把不属于高级商品房的目标人群,从排队买房的群体中解脱出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炒房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卖房也不用那么浮躁,房价问题、民生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
就现实社会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买不起房的人还将是多数。除了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普通大众买不起房。
为什么会出现8分钱的机票
聪明的中国留学生小朱在欧洲旅行时,准备从巴黎乘飞机飞回伦敦。如果按正常航班来买票,票价是181英镑,这对不太富裕的小朱来说显然有点贵了。于是他仔细搜寻报纸信息,希望能买到最便宜的机票。结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后机票价是多少?他仅用了6.3英镑!但这还不算最便宜的机票,有一次他从比利时飞回伦敦,竟然只花了0.01欧元,合人民币8分钱!小朱后来把这种现象写进自己的畅销书《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里。
为什么欧洲的机票能这么便宜?这就要提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学现象:价格歧视。
超级市场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便能买到便宜货;提前半年通过旅行社预订的机票价格,与即买即走的机票价格相比,可以相差好几倍;日本汽车远销到美国,竟然比在日本本土的售价还要低廉;餐厅里同样的一桌饭菜,如果客人是最近一个星期曾经光顾过的,就可以打个八折;两个学生即使成绩相当,但贫穷学生却可以得到助学金,实际上是缴了较低的学费……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但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你可以说这是“价格歧视”、“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贴”、“扶持”。但经济分析可以让你识破词语色彩的误导,认识市场定价行为本身的意义。
我们来设想厂商定价的情形。价格如果定得过高,虽然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大,可是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很少,总的利润并不高;反过来,价格如果定得过低,虽然能卖出大量的产品,但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也还是低。
事实上,厂商定价的时候,“价格”的高低并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切中要害的是“总利润”,就是说,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根据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否则,价格高,未必赚;客人多,还是未必赚。
欧洲的机票价格变化多端,不要说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座位标价悬殊,就是相临的两个座位也照样可以相差一倍,有时候经济舱的座位就比头等舱的还贵!针对这种现象,什么“价值决定价格”理论,什么“成本决定价格”理论,都是根本没有解释力的。除非你引入“剥削”、“欺骗”等概念。但问题其实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只是转成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剥削”和“欺骗”偏偏在这里这么盛行?
从需求原理出发的经济分析是这样解释的: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这些“甄别”或“歧视”的线索,可以是顾客自己声明的,比如顾客开口就要头等舱,显然他愿意为了双脚可以伸得稍微长一点,或者为了在那十来个小时里独占一个电视屏幕,或者为了在旅途中喝点好酒而多付很多很多的钱。
请注意!这些尊贵的享受本身,并不足以说明超出的价格。实际上,这些额外的享受本身是次要的,航空公司提供这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以此将那些对价格上涨不敏感的人甄别出来,索取更高的价格。
另外,对于那些不仅临时更改机票,而且不愿意等待后续航班的空位,说走就要走的“要人”们,航空公司还会增收一笔可观的罚款。
还有一些“线索”是顾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订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的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所以,即使卖8分钱的机票,航空公司也不会亏本;相反,敢卖8分钱的机票,正证明了航空公司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