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辩论谋略的制定(1)
- 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 赵凡禹 水中鱼编著
- 5492字
- 2014-01-20 14:28:37
★怎样了解辩论对手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赴前苏联主持美国一个展览会的开幕典礼。此前,美国国会刚通过一项被奴役国家决议,以此攻击苏联。当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质问尼克松说:“我不理解你们国会为什么通过这种决议。这使我想起俄国农民的一句谚语:‘不要在茅房吃饭’。”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这里,赫鲁晓夫怒火中天,难以自控,出言鄙俗,有损形象,使尼克松也尴尬不已。但尼克松知晓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他决定以此回敬对方。他盯着赫鲁晓夫的眼睛,用很平静的口气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还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听了一时无地自容,无言以对。
这里,尼克松面对赫鲁晓夫的无礼,抓住其痛处,机巧反驳,击其不备,取得了辩论的主动。
论辩是一种双向的言语表达方式,只有明确自己,了解对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论辩的质量,取得论辩的成功。
论辩时,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对手,知识的差别,性格的不同,年龄的出入,气质的差别,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相识者,我们知其底细,论辩时自然方便;不相识的,要靠我们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正确推理,仔细揣摸对方的知识程度、言辩特色、表达风格、应变能力、论辩思路和战术安排,从而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掌握主动权,从容应对。
聪颖灵活者,他们机动灵活,思维敏捷,与他们辩论要快速直接,发挥唇枪舌剑之威力。
迟钝木讷者,他们反应缓慢,理解力差,与之论辩要陈述清晰,阐释圆满,缓缓道来。
刚愎自用者,他们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与之论辩要导引适体,妙用激将。
顽固强硬者,他们固执己见,不善配合,与之论辩要独辟蹊径,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之思路转化。
气躁兴奋者,他们追求新奇,厌恶陈旧,与之论辩要简洁直率,干脆果断。
★收集充分的材料
审题与立论是确定辩论战略的关键,辩论材料则是实施战略的基础,它对于夺取辩论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材料是证明辩题、构成辩词的依据,如果没有材料,命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时候再美妙的语言也是空洞无物的。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在搜集材料时应尽可能广泛一些,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则,在构思时就会感到捉襟见肘。所以,凡是有助于对辩题内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资料,以及能够增强辩题说服力的证据,均应广泛搜集,以备临场使用。
◎事实材料
“事实胜于雄辩”,在辩论时要能举出强有力的事例,加强论据,这是辩论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摆事实,讲道理”,从中国国情来分析,中国人历来相信事实胜过了相信理论。所以,辩论前搜集到翔实的事实材料,对于取得辩论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在辩论过程中,有时讲一大堆道理,从抽象到抽象,难以达到辩论目的,而一旦摆出生动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具体的情况分析,事实材料有三类:
1.统计数字材料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讲评课上说道:
“同学们,昨天大家写了《放学路上》的作文,这次作文写得好不好呢?我们看两个数字就知道了。我们班50人,写回家路上自己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救了失足落水小孩的有20人,写捡到钱包交给警察的有21人。同学们想想看,哪里会有那么多失足落水的小孩恰好在放学的时候让你们去救呢?路上哪里会有那么多钱包让你们去捡呢?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上班下班走了那么多路,怎么就没有你们那么好的运气,一次也没捡到过钱包呢?”
小学生们都哄堂大笑起来。这位教师引用两个数据,就把小学生们的错误形象地揭示出来了。
使用数据材料有着不容置疑的雄辩力量,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所引用的数据要与论题有必然联系,必须能够达到论证的目的。另外,所引用的数据还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否则,就往往造成谬误,甚至导致诡辩。
数字性材料,是指由权威部门统计的某类事物的综合数字、百分比等,有时一组数字可能比一个孤立事例更能反映本质。数据资料在辩论中常作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的基本依据。西方有句俗语:“数字不会撒谎。”这句俗语道出了数据强大雄辩力量的奥妙。在辩论中,与其滔滔不绝地说理,不如把它量化为可以计算的理论根据,用数据语言去说服,这样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辩论效果。
2.具体的事实材料
以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人性本善”这一辩题为例,反方复旦大学队列举事实论证“人性本恶”的情况随处可见。
二辩:“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后来三辩又论证道:“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着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在辩论队员列举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人们不能不信:人性本恶。
这种事实材料,就是指与辩题有关的正面的、反面的、历史的、现实的,能够反映事物的面貌、性质、变化、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的具体事实材料。有些真实的细节材料,很有分量,十分重要,可能成为“重型炮弹”在辩论中派上用场。比如,在法庭辩论中有时一件具体事实可能推翻或改变审判的结果。
3.概括性事实材料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谦和地请中外记者提问题。这时,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不怀好意地问: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句话实质上是讥笑中国贫穷,同时又想套露我国国家机密。对此,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此语一出,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静听周总理作解释。周总理接着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使用的其实就是概括性材料,回击了对方的挑衅。一番妙语,惊动四座,激起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
所谓概括性事实材料,即概括反映了某一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或者事物全貌的事实材料。这种材料能从全局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很有说服力。
◎理论性材料
某律师与一餐馆老板的辩论就是靠引用数据来取得了胜利。有一天,某大学的两个女学生走进一家装饰华丽的个体餐馆。女学生甲翻开桌上的菜单,突然眼前一亮:
“看!熊掌!每盘20元,来两盘怎么样?”
“人们都说熊掌名贵,价钱也不贵,OK!”
于是她们叫来了招待员,点了熊掌两盘,还要了些其他食品。一会儿,菜上齐了。她们吃完之后,叫来招待员结账,招待员开出账单:
“一共4025元。”
“什么?你没搞错吧?”一学生几乎吓昏了。
“熊掌每盘2000元,你看菜单。”招待员说。
另一位学生翻开菜单一看,果然是2000元,中间没小数点。这下她们急得几乎要哭了。这时,老板走出来,看了几眼付不起钱的女学生说;“没钱,就请将证件留下。”她们乖乖地交出了学生证。学生会出面跟老板交涉,看是不是能少收一点钱。老板斩钉截铁地说:“一分也不能少,如果三天之内不把钱付清,便立即向法院起诉。”
两位女学生只得忍气吞声,多方筹措,凑齐4025元,第二天把钱送去,赎回了学生证。
一星期后,有个律师知道这件事,决定为她们挽回损失。他叫两个学生到餐馆向老板索取了两盘熊掌价4025元的发票,律师拿着发票来到工商局。他们研究了有关的法律条款后,便一起来到该餐馆。工商局的同志对餐馆老板说:“有人指控你出售熊掌,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必须处以2万元罚款!”
老板想赖是赖不掉的,有刚开出的发票为证。老板耷拉着头,他的狼狈相不亚于一周前交不起钱的两个女大学生。他低声地说:“我拿不出这么多钱。”
“拿不出钱就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
“同志,事情是这样,我们这里根本就没什么熊掌,所谓熊掌都是用牛蹄筋冒充的。”老板供认道。
“既然你用牛蹄筋冒充熊掌,敲诈顾客,根据情节,也应罚款2万元,同时将顾客的钱退回,另外还应赔偿1千元的精神损失费!”
在以法律为武器的严厉进攻面前,老板只得乖乖地缴械投降。
在准备搜集材料时,无论哪类材料都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准确。事实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要有根有据;引述理论材料一定要准确,不要断章取义。二是要典型。即要能说明问题,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同类近似的材料中具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支持辩题。要防止使用个别的、偶然的事实材料。三是要新颖。新的总是吸引人的,材料要有最新的信息价值和时效性,这样才有吸引力。四是要生动感人。材料应尽量具体形象,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被接受。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列举事实,其目的也是为了从事中引出理来,只有理论才能形成具体的判断来证明辩题。理论材料包括与辩题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定理、公式;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经典言论、名言格言;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民谚歌谣;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与辩题有关的政策、规定、法律、法规;等等。比如,在法庭辩论中,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辩论,以法立论,依法辩驳,法律条文材料在这里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辩论材料的精心加工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理论材料的运用可以使论证严密和深厚,而事实材料的运用则可以使论证更充实和生动。
◎对材料分析研究,有选择的分类
加工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然后按照不同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按材料的重要与否、分量的轻重进行排队,按材料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让搜集到的材料,担负起不同的论证任务。具体的分类标准有:
1.驳斥对方观点的材料
除了选择支持己方观点的材料,还有一些材料是专门为反驳对方论点准备的。这些材料虽然不能从正面支持己方的观点,但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其实就等于支持了己方的观点。
2.反击对方反驳的材料
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手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这是辩论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在组织材料时,就要充分估计到对方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反驳己方观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组织对对方实施第二次、第三次打击的材料。这些材料如同预备队一样,可以保持己方始终有足够多的火力。如果只准备第一次打击的材料,却没有应对对方反击时的反驳性材料,这样,肯定会在辩论中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把反击对方反驳的材料准备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3.支持己方观点的材料
这是材料中数量最多的,它直接为己方立论提供充足的论据,是使己方立论坚实的基础,也是己方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提炼材料中的精华
前面我们说过,在搜集材料时,材料要尽可能多,但是,在具体使用材料时,材料却一定要“精”。这里的“精”就是指材料的质量高,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衡量材料是不是“精”的标准,就是看它和辩题的关系如何。无论你手头的材料有多少,如果不与辩题相联系,它就只能算作是对辩论有潜在使用价值的素材。只有当材料与辩题建立起某种关系,并把材料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它才具有论战的价值,成为辩论的论据。所以,在我们占有了大量材料后,就要对材料进行深度的提炼加工,把它们改造成为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论据。对材料的提炼加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从表达的角度,分析不同句式的功能,据此进行语言的加工改造
辩论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当把某些材料确定为论据之后,还不能直接使用,还要从实战出发,进行必要的语言改造,其目的是提高论据材料的使用价值和论证力度。比如说,有些材料太长,有些材料不适合口语表达,都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从表达的角度加工材料,其具体加工方法有以下几点。
1.口语化
辩论尤其是比较正规的辩论如辩论赛等,赛前辩手都要从书刊资料中选取大量的材料。而从书刊资料中选取的事实材料,大多使用书面语言。对于这些材料,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还要进行口语化加工,也就是用口头词语把书面语言替换下来,并将情感色彩注入其中,做到既达意,又传情;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明白。
2.生动形象
有些材料还要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对其进行形象化处理,或者赋予其幽默色彩等,以提高其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其效果要比苍白、平板的语言好得多。
3.同类合并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件同类事实材料,经过浓缩加工,再合并到一起,用来说明一个问题。还可以把两件或两组性质对立的事实材料,进行正反对比处理,来说明一个问题。这种把材料按组排列的方式,在实战中有助于涵盖一定的面,又以排比或对比方式表达出来,有很强的气势和说服力。
4.裁剪截取
这种方法就是从一个较长的事例或理论论述中裁剪截取最精辟的一段,用来作例证或引证论证的论据,还可以将一段理论材料,例如一段名人名言,在某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分成两段,只用其中一段,意在设置陷阱,引诱对方说出另一段,为己方制造反击的机会。
5.高度浓缩
这种方法就是把一件内容较完整、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例,进行压缩,取其精华,用简短的几句话高度概括出来,又不会改变原来的意思。这种方法在举例论证中是很常见的。
二、从材料的思想性入手
分析、研究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选取联系紧密的材料做论据。
1.从理论材料中寻找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