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和“文学界的维吉尔”。

法布尔出身寒门,一生勤奋刻苦,自学成才。还在年幼的时候,他就对乡间的蝴蝶、蝈蝈等昆虫十分着迷。1830年,法布尔入学,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先后获得了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1849年,法布尔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科西嘉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在植物学家阿维尼翁的引导下,法布尔走上了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博物学家的道路。1860年,法布尔辞去了他的工作,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完成了《昆虫记》第一卷,后又陆续写了众多精彩的学术著作。1879年,56岁的法布尔总算买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是一块不毛之地,无法耕种,长满了杂草,却是法布尔梦寐以求的天堂,因为它可以成为昆虫的家园。直至去世,法布尔都住在这里,继续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笔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法布尔是个奇特的人。一个人耗尽一生观察“虫子”,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专为“虫子”写出两百万字的大书,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笔下的“虫子”,像人一样多姿多彩,活得有滋有味,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奇迹般的作品,出自奇迹般的人。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这个性格腼腆的法国人,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神学、数学、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在绘画方面无师自通,留下的许多菌类图鉴堪比专业水彩画家的作品;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专著;作为教师,他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留下了许多诗歌,被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昆虫记》的成功还为他赢得了“科学界诗人”的美名——没有哪位昆虫学家能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才华,也没有哪位作家能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可以说,《昆虫记》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部作品中,令人赞叹之处比比皆是。比如对蜣螂(俗称“屎壳郎”)的描写:

当一个蜣螂做成了一个球,便会离开在场的其他同类,独自把劳动成果向后推去。这个时候,一个还没开始工作的邻居就会跑过来帮着球的主人一起用力推。对于这种帮助,球的主人肯定是欢迎的。但是,它真的是热心的伙伴吗?不,它是一个“强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和没有忍耐力是做不成圆球的,而去偷一个或者抢一个那就容易多了。所以有的“盗贼”就会用很狡猾的手段,甚至是暴力,去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有时候,从天而降的“盗贼”会将球主人击倒在地,然后蹲在球上,前腿放在靠近胸口的位置,摆出一副准备打斗的姿势。要是球的主人不甘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被霸占,上前来理论的话,这个“强盗”就会给它一拳。球的主人爬起来后就去推自己的球,想赶快摆脱纠缠。这时候,两只蜣螂之间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一场角斗。它们会腿与腿相绞,关节与关节相缠,互相撕扯、互相冲撞,摩擦的甲壳会发出金属摩擦的声音。激烈的打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会爬到球顶上,而失败的一方则默默离开。

几千年来,在世界各地,见过屎壳郎的人不计其数。可是谁会像法布尔一样,这么细心地观察、精心地描绘呢?像这种观察和描绘,法布尔在上千种昆虫身上进行过,观察的结果都记录在了《昆虫记》中。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从1923年周作人将《昆虫记》介绍到中国,近百年来,译本繁多。原法文版《昆虫记》共十册,约二百万字,由于篇幅过长,且部分内容比较学术化,不利于读者阅读,尤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所以我们进行了选择,其目的就在于能对青少年有所教益,并且不因大部头或过于学术化的内容而心生望而却步之感。所以,在进行选译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选取较为妙趣横生的篇幅,重在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希望能激发孩子们认识昆虫世界的兴趣。另外,真实而生动的昆虫世界也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昆虫还是人,都要面对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等问题。《昆虫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万物的赞美之情,相信对青少年的成长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