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胎教,神奇但不神秘(1)

1.备受关注的胎教

认识胎教

何谓胎教?单看字面,也许有人会认为胎即胎儿,教即教育,就是“对胎儿的教育”。其实,这只是从字义上的浅表认识,不是胎教的真正含义。我们现在说的胎教,不是局限在人类本能的传宗接代基础,而是更深一层地去认识包含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一的人体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优生,亦即广义的胎教。

对胎儿也能实施胎教,也许你觉得有点奇怪,深居母亲腹内的胎儿对于外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怎么能接受教育呢?

是的,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无法使安居母体子宫内的胎儿直接接受教育。中医学中广义的“心”、“神”,指的是人的感觉、认识、精神、情绪,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大脑旧皮质的功能是相通的。婴儿出生前形成的大脑旧皮质,是婴儿出生后大脑新皮质形成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发育得好,新皮质的吸收知识及形成能力、智慧的功能才得以发挥作用。大脑旧皮质发育得好,是造就孩子良好性格、优秀个性和心理品质、良好的素质及发达的智力的决定因素。没有大脑旧皮质,人的情绪就不能稳定,接受知识的脑的新皮质就不能充分发育并达到应有的水准。胎儿时期形成的大脑旧皮质,会使母亲和其腹内宝宝的心紧紧相连,使之能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动,能够接受父母之爱。

因此,我们只能顺应胎儿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其“修路搭桥”,为他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即父母健康的身心,优美、舒适、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母体平和、安乐的心境。使胎儿的感觉器官——大脑旧皮质能受到良性的刺激,为孩子拥有智慧和好性情的未来奠定基础,以便孕育出健康聪明的下一代。

可以说,胎教是集优生、优育、优教于一身的学问。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经过良好胎教后出生的新生儿,在听力、记忆力、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效果。

胎教的历史起源

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例如,2000多年前,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1000多年。

胎教起源于中国,也得到了众多外国学者的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井深大先生和千叶大学多湖辉教授等人组成的访问团来我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而且,井深大先生的一本论述胎教的专著《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书中也是这样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专篇论述;而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在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清代的陈梦雷等人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列入儿科分卷之首来加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胎教的目的

所谓胎教,就是从怀孕早期,尽可能控制孕妇体内外的各种条件,有意识地给予胎儿良好的刺激,防止不良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以期使孩子具有更好的先天素质,为孩子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子宫的功能状态就构成了胎儿的成长环境,因此母亲的喜、怒、哀、乐以及营养、内分泌等变化都会给胎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影响。

《胎教与美育》一书对胎教的目的与科学内涵做了详细的解析,指出:“胎教是指改善人们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通过教育使母儿身心更好发展,达到优生以改善民族素质的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胎教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迫切需要了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以便为萌芽生命的发育提供最佳环境、创造最好的条件;通过控制母体内外环境,给胎儿以良性刺激,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出生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优生的目的。

现代的胎教能够切实教会什么

胎教并不是指要教会胎儿什么。所谓胎教是指胎儿教育,很多人将它看成是教给腹内胎儿某种东西。其实不然,胎教用一句话来说,是要为体内的胎儿和母体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如果母亲以一种轻松的心情生活的话,那么,体内的胎儿也会因情感丰富而比较稳定。有人认为过度的紧张会影响胎儿脑部的发育,所以妊娠期间应尽量避免紧张。这里所说的紧张不仅是指噪声和心神扰乱,而且酒精、香烟、药物、昼夜颠倒的生活也都会构成紧张。

对于科学的胎教来说,“正常孕妇”与“正常胎儿”是胎教的先决条件。要保证是正常孕妇和正常胎儿,这里就要求孕妇在结婚前做好婚前检查,在孕期做好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和诊断、围产期保健、分娩监护、新生儿保健,这些都是临床优生学的工作内容。在孕期给孩子语言和音乐的反复刺激,又属于环境优生学的内容。所以,胎教是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相结合的具体工作之一。又由于它的目的在于促使体力与智力优秀的个体的出生,所以,胎教也是积极优生学的具体工作之一。这就不难看出,科学的胎教,在优生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应从胎儿期开始育儿

一般人通常都认为育儿工作是在婴儿出生后才开始的。事实上,就在母体受孕的瞬间,胎儿已经由于受到母体的生命之气——意识的波动,而开始成长了。

当医生告知母亲已怀孕时,如果母亲持有一种怀孕的喜悦感,胎儿在知道这一“信息”后也会觉得相当安心。相反,如果母亲对于怀孕一事所持的是否定的情感,则婴儿也会满怀不安地成长,如此当然就无法成长为心绪平静的孩子。也就是说,心绪安详的孩子的学习过程自然比较顺利,而不安定的孩子则会成为无法好好学习的孩子。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怀孕时,母亲就经常对胎儿诉说梦想的孩子,与母亲没有这么做的孩子相比,出生后一年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当孩子还在胎内时,母亲即很认真地阅读书籍,同时常常对孩子说:“希望你以后成为很会阅读的好孩子。”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胎教,结果生下的孩子真的对书本有着浓厚的兴趣。待其长大成人后,有些甚至成为优秀的文学工作者。

某位母亲知道自己怀孕时,经常告诉家人、朋友:“希望能生下一个运动能力杰出的孩子。”并持续持有这种想法,结果随着孩子的成长,果然崭露出非凡的运动才能,最后真的成为成功的棒球选手。

父母传送给胎儿的波动,具有决定孩子未来的作用。

胎教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胎教的有关研究表明:胎教能够有效的对儿童心理发展起良好的影响。

在胎儿期如果母亲能注意心情舒畅,不断地对胎儿讲话,送去愉快的信息,孩子生下来,会具有6个特征:

1.总是笑呵呵。

2.夜间不哭闹。

3.学话快。

4.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

5.性格活泼,愿与人接触。

6.右脑发育好,能力强,即儿童的直觉能力、想象能力都比较好,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力就比较强,富有创造性、开拓性,容易成才。

胎教的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胎教是指妊娠期间,孕妇本身的情绪及外在的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利用这两方面的因素,促进胎儿身体与智力方面的良好发育。

因此,胎教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可概略地分为以下几点:

①孕妇的情绪须尽量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②对胎儿施以触摸的或轻轻拍打式的“呼唤”刺激,通过这些刺激让胎儿经常与外界取得联系。

③用特定的音乐声波,对胎儿进行反复的听觉刺激,并不断强化这种音乐刺激,促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发育更快、数量更多,为信息贮存场所的广泛建立,创造一个先天良好的物质基础。

传统胎教要求孕妇不看不美好的东西,言行举止都端庄守礼,平时多听美好言词,保持思想纯洁、精神健康,等等。一句话,就是要保持孕妇本身的平静情绪和创造一个美好的胎外环境。

要重视胎教

胎教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对胎儿进行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胎教是指对胎儿施行超早期教育,它的物质基础是由于近几年胎儿镜的发展和应用,发现胎儿在子宫内已有听觉、视觉和触觉,能感知外界环境传入子宫内的种种信息,并有一定的记忆力,因而对胎儿能够施行超早期教育。广义的胎教还包括孕妇的精神卫生、内外环境乃至衣食住行,要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创造一切条件使胎儿健康生长。

研究表明,人的正常神经——精神发育需要经常有某些感觉性刺激并且需要刺激的多样性,人的神经——精神发育的连续过程开始于胎儿时期。多种无条件反射是在胎儿时期出现的,适量的声音刺激会提高胎儿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胎儿原始的无条件反射,并有利于胎儿出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人的大脑中神经纤维和突触的7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到6~7岁已形成90%。有的学者认为,4岁以前大脑发育程度基本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胎儿、婴儿和幼儿时期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胎儿3月龄,内耳已发育较好,大脑已开始发育。到6月龄左右,大脑细胞构筑基本类似成人,在这时期给以大量适宜刺激(胎教),对促进大脑发育,形成更多的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十分有益的。难怪国内外学者认为要培养出聪明的孩子,应从胎儿时期开始教育,应该有好的父母亲、好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在胎儿、婴儿、幼儿时期,若能给以良好教育和环境条件,使大脑神经纤维和突触更多更好地发育增生,从而使大脑规格和复杂程度更高一筹。

我国胎教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学、音乐学、心理学及声学等专家教授从人体透声的实际测定到胎儿在各种声波下的反应的实时观测和记录,以及对孕妇的营养化验监测与指导,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反复给不同年龄的孕妇做子宫内声波的收集与测定,充分证实了人体可以透声,证实了环境里的各种声音(包括说话声、音乐、噪声等各种声波)随时都在透过孕妇的身体到达子宫传给胎儿。这项研究不仅从实验上证实了声学领域里的人体透声的有关原理,而且提出了孕妇“劳保”防护措施,指出孕妇和胎儿保健要领是防噪声刺激。同时,通过多次子宫内的实验测定与记录,在房间里放胎教音乐时,传入子宫内被胎儿听到的这种胎教音乐的声波,又被由置入子宫内的拾音器收录出来,并再次录成一盘胎儿实际听到的胎教音乐。

当前,胎教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胎教已开始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

2.胎教有科学依据吗

胎教的科学本质

古代流传的胎教,是让孕妇在怀孕期间,保持心态平和、精神愉快而放松,使身体各器官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从而有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现代流行的胎教,从古代广义的胎教基础之上,发展为对胎儿更具体的直接胎教。但是把狭义的胎教误解成早教的这种现象,无论是民间一些家庭的实践,还是某些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至今未见有科学地论证。尽管胎儿医学的研究发现胎龄4个月时,胎儿皮肤对冷刺激有了反应,5个月对温热有了反应,6个月有了嗅觉,7个月对疼痛刺激有了反应,有了视觉和对噪声有了厌烦动作。然而,所有这些,仅仅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初步建立,还未形成知觉,更无产生思维或意识的神经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及社会环境的条件。6~7个月的胎儿,虽然有了各种感觉,但还没有知觉。

国内外医学、心理学的共识是,知觉是生后建立的,哪怕是最初级的知觉,也是在出生半个月后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哪怕是最简单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对事物属性的各种感觉就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觉。没有知觉仅有感觉时,只能通过某个感觉器官感受事物的某个属性,不能在大脑中得到该事物的整体映象。如鼻子只能闻到苹果的香味,眼睛只能看到它的颜色和形状,手的触觉只能感受到它的光滑与软硬。因此,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冷热等,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为感觉,只有靠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到事物整体的映象,才是知觉。如看到圆的、红的、摸着光滑而硬,吃起来酸甜而香,根据过去的经验,能知觉到它是一个苹果。

新生儿由眼睛帮助感受到妈妈的形象,由耳朵的帮助感受到妈妈的说话声音,由鼻子帮助感受到妈妈的气味,由皮肤的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到妈妈皮肤的温度和光滑度。所有以上各种感受在大脑中综合后,产生妈妈的一个整体映象,多次的这种映象的产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关于妈妈的整体映象的经验。以后,只要妈妈和他接触,他就会凭借眼、耳、鼻、皮肤的感觉,在大脑中感受到妈妈形象的、声音的、气味的和温度的各种属性,结合以往关于妈妈的经验,他能知觉到是妈妈。

由此看来,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已有许多不相同,现代医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遗传学有了新的进展,今天我们提到胎教,就不能完全模仿古人。

正确认识胎教的科学本质是包括营养促进在内的产前促进,不仅引导人们从缺乏生理学和胚胎学基础的胎儿早期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孕妇营养的摄取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的重要性。胎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在40周的孕期内,其速度是不一样的。在12~18周,其大脑锥体细胞生长最快,这期间胎儿要从母体获取大量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锌、铜、碘,必需脂肪酸特别是DHA,以便合成锥体细胞的核蛋白,使细胞核迅速增大并分裂,细胞质也增多并分裂,导致由原来的1个锥体细胞分裂成2个。新生成的锥体细胞再通过上述的长大并分裂的过程,使胎儿大脑锥体细胞迅速增多。因此,强调3~6个月期间,孕妇的合理与充分的饮食营养,应作为产前促进的主要内容。

胎教的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