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锤炼心境(5)
- 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 高敬 刘浩冰
- 4318字
- 1970-01-01 08:00:00
刚到密州的时候,这里的收成一点也不好,盗贼经常出没。人们吃的东西更是非常少,哪里比得上江南的物阜繁华?苏东坡没有办法,干脆领着家人挖野菜,甚至吃菊花、枸杞。一年之后,苏东坡竟然身宽体胖,头发更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苏东坡此时心境坦然,他非常喜欢那里淳厚的风俗,并且与当地的百姓和官员都相处的非常融洽。苏东坡很有闲暇整理自己的园子,清扫庭院,甚至破漏的房屋也可以闲来无事修葺一下。苏东坡说,他家园子北面有个旧亭子,在整理修葺后他经常登亭远眺,放任自己的思绪,在这里浮想联翩。台子冬暖夏凉,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闲来无事的时候,苏东坡还去打猎,那种旷达之情跃然纸上:"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东坡之所以能够过得如此快乐,关键是能够在此保持自己率真的本性,游于物外过着老子那种吃饭津津有味,穿衣服也是很满足,居住的房子也没有追求奢华,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同他们一块享乐,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说:"涉世浅,点染亦浅;涉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谨慎,不若疏狂。"苏东坡虽然几经官场沉浮,但是仍然保持那种纯真的本色,是非常难得的。有的人则不然,很容易就变成一个"机械深"的"老油子",远离了人性中的纯真与朴鲁,一味的追求个人的权力与欲望,甚至还进入了无穷无尽的贪婪中,结果是越陷越深,最后自己也难以自拔。宋代宰相蔡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蔡京早年曾经支持和参与过王安石变法,也许是因为那时候年轻,"点染亦浅",保持着一些纯真的本色,所以当时还一度受到好评。司马光上台之后,把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全部废止,蔡京立刻见风使舵,积极追随这种过激的做法,按时完成了恢复差役制的任务。司马光对其格外器重,并举荐擢升他。宋哲宗在位的时候,蔡京担任户部尚书,已经是权倾一时了。在宋徽宗时,他便勾结童贯到杭州求访书画奇巧,送给喜欢这个的宋徽宗,继续求得宠信。在官场上,蔡京善于逢迎,在位的时候经常搜刮民间钱财,他的女婿也在他生日时大办特办,连续两年花费十万贯,买了诸多金银财宝,号称"生辰纲",托人送到京城。大家熟知的《水浒传》上就有这个情节,小说上说杨志尽管缜密,最后还是让下了蒙汗药,丢失了宝贝。日常生活中的蔡京更是奢侈腐化,吃饭的时候耗费不菲,曾经请同僚吃上一顿便饭,光吃个蟹黄包子就吃了130万文钱!地方官员们对这位权相更是极尽巴结之能,江西官员曾经进奉"芦花黄雀"之肫,竟然达到百瓶,蔡京自然毫不珍惜,拿此大宴同僚宾客。这位穷奢极欲的官员最后也不得善终,当金兵攻打宋兵的时候,受尽老百姓的唾弃。他率领全家匆匆南逃,宋钦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就将其放逐到了岭南。可是,在其逃跑的路上,人们纷纷对其避而远之,都不卖饭给他,几天后蔡京就在路上饿死了。他死后,两个门人凑了点钱,将其草草埋葬了事。
值得一提的是,蔡京写得一手好字,在书法史上也算响当当的人物了,"苏、黄、米、蔡"被称为宋代的四大家,其中的"蔡"本来是指蔡京,但是人们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太不容于人心了,因此就把蔡京换为蔡襄,这也实属可怜。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向善的一面。老子所说的,追求人间的美好,保持那种纯真的本性,一直是人们永恒的诉求。
辩证地看待问题
【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2章)
意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显露出什么是丑恶来。如果天下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就显露出什么是不善来。所以,有与无在对立中相互生成,难与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与短在对立中互相对比,高与低在对立中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与后在对立中互相追随。这是永恒的道理。
【解读】
在这里,老子用每个人都能明白的生活中的道理,阐述了一套深刻的辩证观:世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举出一组概念: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相互对立的,然而这对立双方分别存在着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的关系,亦即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哲学上有极高的价值,对于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来说,也是具有重要的启迪,教给我们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能够辩证地看待发生的事情,是领导者的一门必修课。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堪称一位善于辩证看待问题的大师。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向毛泽东汇报江苏省工农业生产情况。当江渭清说到1957年的台风给江苏带来的巨大损失时,毛泽东插话说:"你们要知道,台风有时也有好处呢。楚汉相争时,刘邦从关中出兵,一路上很顺利,一直打到徐州,正在和文武官员置酒高会的时候,项羽突然率领3万精骑来袭,刘邦措手不及,大败,落荒而逃。项羽尾追不舍,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阵前刮起一阵巨大的台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日无光,刘邦才得侥幸保全性命,逃回洛阳去了。"
毛泽东的一席话,使在坐的人们深受启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分析事物。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向全党提出:"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在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稿中,很多地方都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
怎样才能辨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比如现实社会中的人都会追求美,可是什么是美呢?很多人都说不出来,那是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用什么确切的词语形容出来,只能说出"太漂亮了""太精美了"之类精彩称赞的话。虽然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美,却能说出丑陋来,丑的反面就是美。俗语说得好:"红花还得绿叶来衬托"就是这个意思。记得法国作家左拉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精美的小说《陪衬人》,就讲述了一些贫苦女子在巴黎出卖自己的容貌,为那些贵小姐们做陪衬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出了美的容貌正是因为丑容貌的衬托而显现出来。
人们向往真善美的极乐天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实中太多的假恶丑了。不过也有很多人愿意生活在无穷无尽的苦海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以苦为乐"了。人们也有将丑当作美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艺术家罗丹看到一位《老妓》的作品时,突然惊叹道:"丑得如此精美!"丑和美还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我们把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作为一个标准的美女,那么东施就是典型的丑女了,否则也就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典故。
老子认为,知道什么是美的了,也就知道什么是丑的了。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明白宣扬美贬低丑的举动出现,同样的道理,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了。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仅要参透这一些,还要往好的方面转化。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名臣,他的勤俭天下闻名。他的妻子也是十分勤俭朴素,直到季文子做官之后仍是简朴如故,而且谨守本分,从不夸耀。季文子担任宰相后,生活逐渐富裕了,他的妻子仍旧不穿光鲜的奢侈品。也从不喂马粮食。有些人看不过去了,就对他劝告说:"您作为鲁国的高官。妻妾不穿华丽的衣服,喂马也不喂粮食,别人就会认为您吝啬,这样会影响您的形象,而且对国家也不体面。"
季文子不以为然的说:"我看到京城里面那些老年人他们都穿着粗布衣服,吃着蔬菜,我怎么能像你们说的那样奢侈呢?何况我听说人只有品德好,别人又有所得,这才是应该做的,君子更是应该修养品德,为国家争取荣誉。如果每天纸醉金迷,沉迷于享受腐化,怎么能为国家争光呢?"那些劝说他的人哑口无言,纷纷告辞。鲁国的老百姓听说了那件事情,都称赞季文子,他们都以之为榜样,鲁国的民风也为之一变。
老子深切的明白这些道理,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都是对立的两面,他们都是相反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不过我们总要清楚,在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也要有个度,过度的追求那不是真的追求,也会给人留以笑柄。元代著名的大画家倪云林,就有洁癖。他干净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凡是给他端饭的人就必须先沐浴更衣。饭送到倪云林跟前,还得单膝跪地,学一下那个东汉梁鸿的妻子那样,来个举案齐眉,以此防止送饭之人的唾沫星子落在饭菜上。
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都会有专人擦洗,庭院的梧桐树也要每天派人擦洗,洗洗砚台和笔也就罢了,可是那棵树竟然会被他们硬生生擦死。倪云林喝水也有极大的讲究,他喜欢喝泉水,就雇了一个挑夫每天走很远的路挑水。他不许挑夫换肩,还只喝前面的一桶。为什么呢?原来他认为后面的那桶有屁味。一天,倪云林用前面的那一桶水煮粥,他尝到味道不对,于是就喊来挑夫训斥说:"路上你为什么换肩?"挑夫满腹委屈的说:"我没有换肩。"倪云林反问道:"那为什么有异味?"挑夫解释道:"小的挑水进门的时候转身把前后的桶换了个,因此您把后面的桶当成前面的啦。"
倪云林的故事只能博得大家一笑,可是倪云林过分的追求干净不见得令人称赞。时代今天,人们对价值的追求也逐渐变得多元化,在关乎个人、集团、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等等诸方面,那种追求早就成为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了。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成功与失败,幸福与失意,这些都有一个基本的常识观点,而且在这个基本的底线上,人们总会有更高的追求。老子在那个年代里,早就看到这个社会有诸多相生相克的对立面,也看到了那种虚伪做作的诸种现象,所以,他反对人们追求那种不合时世的真善美,那最终将是假恶丑的体现。当然,在老子那个春秋无义战的年代里面,无疑充满着你争我夺以及你杀我抢的诸种现象。正是现实中诸种丑恶不合理的现象让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并去倡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时代的今天仍旧如此,为官者清廉,那是因为为官者的贪污腐败太多,没有贪污与腐败,官场自然会清廉了。可是倘若没有贪污与腐败,哪里来清廉这个现象呢?世界上地区性的纠纷战乱不断,许多地方还是战火连天,人们怎么能不企望追求和平?没有战争了,世界也就和平了,但是没有战争了,和平这个词也就不存在了。
马克思主义是讲究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辨证思维能力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领导干部必具的一种能力,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只有自觉的学习并掌握这种能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不被纷乱的事物迷住眼睛,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不论它多么复杂棘手,都能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从而驾驭矛盾,解决矛盾,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像汉代杰出的政论家贾谊所说的那样:"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达到了这个境界,想不做出色的领导干部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