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永恒的爱

世间的爱有多种,往往对亲人的爱最难忘怀,真爱在于心灵的深度感悟,并非过眼云烟那样瞬间即逝。于众多同窗学友中,互相选择了对方与之相伴一生,总能真实地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亲情能长久拥有固然最好,但失去亲人再回忆往事,也不能不是一种珍贵。

老伴敦堉离开我们十余年了,我时时感到他仍然生活在我们当中。他亲切的话语,执著地坚持己见的个性,缜密的思维,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喜爱和钻研,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们去直面人生中的困境而努力向前。

敦堉与我青少年时期分别就读于办学思想、培育模式完全相同的重庆南开中学和自贡蜀光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当我们考入重庆大学后才明白我们是南开旗帜下的异地校友。为此,我们曾稚气地对比两个学校的异同,当发现除校园环境的布局略有差别外,每幢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式样都大同小异。极为宝贵的是,我们共同拥有“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推动着我们随着时代前进,自强不息。

在重庆大学四载同窗共读中,我们怀着共同理想,喜欢理工科,特别注重做实事而不喜欢空谈。大学毕业三年后,互相经过很深地了解,我们才结婚成家,完成终身大事。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这个家一直分居两地长达十余年之久。今天看来,这种使人无法理喻的地域阻隔给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的女儿们从小就在成渝路上坐火车,有时住在奶奶家;有时又住外婆家,我们微薄的工资收入一部分就花在了路途上。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心灵的距离与挚爱的程度,我们一生志同道合,互勉互慰,相濡以沫。即使在遭遇逆境时都能坚韧地咽下各自的委屈和痛苦,共负一轭地为国家、事业、家庭无私奉献。我们的家庭是世间千千万万个美满幸福家庭之一。

敦堉在世的时候,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修,他在此岸留守家园。做工程师的同时,他为大女儿找到工作,耐心地督促二女儿的功课,使其顺利考入重庆一中。至今我还保留着大洋两岸飞鸿百余封,见证了那一时期我们家庭互勉互慰的温馨。我返国以后忙于开新课、指导研究生,敦堉担任研究所所长的同时,又指导二女儿应试出国英语。天如人愿,二女儿经过各一次考试就取得了TOEFL和GRE两门好成绩,顺利赴美攻读硕士学位。敦堉在总工程师任上按规定年龄退休,退休后又将患过敏性支气管炎病不能上幼儿园的外孙晨舸接来家中精心照顾,为后代排忧解难辛勤操劳。他是孩子们的慈祥尽责的父亲,他是我一生的挚爱。

如今,敦堉老伴已长眠于此岸青城山麓天竺园;我及儿孙们则居住在彼岸,唯有坚强快乐的生活才能实现他的夙愿。他虽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曾经和他一起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依然如故。我们的两个女儿都是以她们的父亲为楷模,像他那样钻研、实干,去应对业内的工作,常获上司表扬。

遵循时代赋予我家的特质,我如老伴一样再次“转业”了,从工科转向文科。在71岁时,为纪念敦堉辞世十周年开始写作,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各种感悟,如中国的富强、朋友的风采、我们的生活、儿孙们的成长、美国见闻以及往事回忆等等撰写成文,寄托我的思念。

承蒙敦堉母校重庆南开中学《53南开人》级刊接纳发表,深为感谢!

随着时光流逝,现将这些零散文章汇集成册,定名为《此岸彼岸》正式出版。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亲人和朋友们。

真诚感谢《53南开人》级刊总编刘效柏学友为本书作序。

201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