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同时也是创造,两者相辅相成。消化吸收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消化吸收的目的。桑叶变成蚕丝,花粉变成蜂蜜,吃饭长力气,读书长精神,这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消化与创造的关系不仅用于读书,还可将其引申到文艺创造中。钱先生在《谈艺录》中屡次提到近代诗人黄遵宪的诗。当时的中国正向西方敞开大门,引进一切新鲜事物。在一片欧风美雨中,黄遵宪提出了“诗界革命” 的口号,希望中国的古诗在中西文明的撞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黄诗企图突破传统的诗歌境界,大胆吟诵现代科技文明带给人的日新月异的感受,使用新的词汇、句法,但是他不能很好地消化从西方搬来的东西,没有创造出新诗,反倒让旧诗变得不伦不类,在艺术实践中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没有消化就没有好的创造,也惟有创造才能显出消化的价值,这是对读书消纳说的进一步阐发。
其实,我们不只可以通过读书汲取营养,只要掌握了消纳的真谛,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创造和知识积累的源头。因为生活和读书的原理往往相通。钱先生可以写出《管锥编》,也能描画出世态人情入木三分的《围城》,而两书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钱先生“物化为我”的智能。善于阅读生活、提炼生活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钱先生又告诫后人,读书作文既要“不得不同”,又要“不得不异”。就是说既然无法完全摆脱前人,必定得和他们有相似之处,又要和他们有所不同。因为学习认知是建立在前人的文化积累上的,没有汲取采撷就永远没有超越创造,因此总会有和前人相同的地方。但是读书作文又是以自己的智能心力运思,每个人的心智各不相同,因此永远也不会完全重复前人的见解。这种看似矛盾的过程,恰恰是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承累积的过程。掌握了这个辩证的道理,就是掌握了读书消纳法的真正秘密。
读书的心法
读书要用“心”去读,学会反观自己,推己求人。找到书中亘古不变的东西,使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陡然开阔的境界,才算找到了书中的精髓。而钱先生所求的正是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一切文明和文化现象中共有的诗心、文心和人心。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用了一个晋代人讲过的话,他说,有一个方子能让人目明,延年益寿。第一条就是要“损读书”,即少读书;第二条是去掉私心杂念;第三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第四是尽量少看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第五是早上晚起床;第六是夜里早睡。这段话是针对手不释卷,夜以继日的读书人而言。虽然刻苦的精神可嘉,但读书——这件被世人视为天下第一高雅的事情居然让人折寿,对读书人不能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钱先生又引法国剧作家费尔丁剧本中人物的话:“天下伤眼睛的事,莫过于读书了。我曾经想读遍法国小说,没想到几个月才读了十分之一二,而视力已大不如前,以至于不能向女人目送秋波了。”看来,无论中外,读书人的心意相通,钱先生的这两段话,不知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
可是,读书仅仅是在用眼睛读吗?在书山里奋战,怎样才能做到纵横古今、啸傲群雄而又不至伤身伤眼睛?在给朋友诗稿所做的序言里,钱先生说,读书“必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无町畦”,沟通古今中外,化书本知识为性灵体悟,正是读书的心法。
古往今来,时代变迁。但是,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社会怎样变化,人的精神总有相通之处。所以,我们能对说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孔夫子会心微笑,能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扼腕叹息,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到莫里哀剧本中的伪君子达尔杜弗的影子。古人曾说:“《书》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精神心术尽寓其中,观《书》若不求其心所在,夫何宜!然欲求古人之心,必先求吾心,乃可见古人之心。此论最好,真读书之法也。”要明白古人的心思,不必重新置身于历史,只要反观自己,推己求人,找到这亘古不变的东西,使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陡然开阔的境界,才算找到了书中的精髓。而钱先生所求的,已经不止是古人之心了,也不限于小我的一己之心,甚至也不局限在书本里,他要求的是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一切文明和文化现象中共有的诗心、文心和人心。
钱先生给徐燕谋诗稿所做序言中,对近代中国国门开放之初的文化文明现象的论述,更能说明他所实践的“心法”。对于那些享受着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而对西方文化避之犹恐不及的腐儒,钱先生表现出极大的蔑视,把他们称为井底之蛙。这些人抱残守缺,重货利而轻义理,自安于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而义理正是西方文明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是古老的中国继续发展亟需补充的血液。思想的进步才能带来文明的振兴,现代科技成果不过是西方文化精神下的一个产儿罢了。其实我们的祖先在文化胸襟的开放意识上,早就做出了表率。钱先生特别提到了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李斯是秦代的丞相,他在文章中告诫秦始皇要善待各诸侯国的士人。他论辩道:既然皇帝能接纳六国的珠宝、美女、珍禽异兽,为什么要驱赶六国的士人呢?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的精华所在。如果那些腐儒读过这篇文章,而且在阅读的时候,能掌握了读书的心法,不仅仅惊诧流连于其中所描绘的风物的华美和丰沛,而且能感受到在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包举宇宙,凡天下之物皆拿来为我所用的开阔的气度和宏大气势,就不会这样愚顽不化了。
对于另外一批趋时追新者,钱先生同样持否定态度。他提到了黄遵宪,说此人只懂得铺陈欧洲的新名词、新事物,对西方文学的形象意境却不能领会,这就好比只看到了细小的金屑闪烁的光芒,却没有做到盐融于水那样对西方文学的领悟,生吞活剥,结果反而败坏了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在当年的中国,钱先生的这番论述的确让人警醒。即使是在今天,那种只会玩弄新名词、新概念却不理解其文化背景;只会盯着畅销书排行榜而缺少鉴赏口味;只是以西方的文化艺术现象为时髦而亦步亦趋,却不能领会其文化内涵的,不也是大有人在吗?
掌握了读书的心法,思想可以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自由驰骋。尘封在书页里的文字都有了生命,跳出来与你对话。你会看到思想的脉络是怎样在历史中延伸,而自己又处在这条脉络的哪一个结点上。你能够以自己的想法为主线,提纲挈领,在浩瀚的书海中发现你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将庞杂的材料理出头绪,为我所用。掌握了读书的心法,对作文尤有裨益。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何在?钱先生认为,把书卷见闻化做自己的性灵后,就可以“因情生文,应物而付”,不再被书中的框架所拘囿,不再被前人的规范所限制,心之所至,手之所至,洋洋洒洒,仿佛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自己胸中流出,古今相忘,一切人为的区别都被思想的深邃广博穿透了。
读书心法的卓绝之处正在于,使知识超越时空,化为己有。这比消纳法更前进了一步。如果说消纳法更侧重于对一本具体的书的读法,“心法”则告诉你面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图书馆时,应当从何下手。心法是一条有效的快捷方式,它教我们用心读书,而不只是用眼读书。当你学会了用自己的大脑在书海里钩沉索引时,读书可能就不是一件伤眼力的事情了。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应该是什么?钱钟书所推崇的就是不通过读书,而是通过在生活中细细体会,悟出的人生道理能与前人书中阐发的道理暗合,这就达到了读书的至高境界。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提到了《世说新语》中的山涛。山涛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之一。一次,晋宣武帝决定以文治代替武治,山涛反对说,孙子、吴起用兵的本意就是为了防止祸患发生,大臣们都没有在意。果然,八王之乱发生后,盗贼四起,各地缺乏防备,无法制止,人们想起山涛曾说过的话,不仅称赞此人“不学孙吴,而暗与理合”。魏晋时候,战乱频繁,政治处于篡夺了曹氏政权的司马氏的高压之下,士人们既无法于仕途施展自己的胸怀抱负,又于流离颠沛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苦短,人生无常,为了排解这种郁闷的心境,寻找生活寄托,只好隐居山林,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老庄哲学一向提倡人要返归自然,不被人世的名缰利锁牵制,通过静观自然而忘我,达到与万物同游、逍遥自在的境界。这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正好成为士人们的心灵寄托。习读老庄,清谈玄理,以名士自居,成了许多士人的选择。但是,山涛从来不肯以清谈名士的身份标榜自己,他虽然不读老庄,但诗词歌咏、言谈举止总能与老庄的玄理暗合,旷达洒脱,故时人赞他为真正的名士。
能够做到暗合于理,读书的境界又上一层。如果说掌握了读书的心法,还只是在理论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暗合于理,已经是深入到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头脑进行综合判断,做出选择。这是建立在人生感悟上的一种“识”,比起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它是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的,两种知识的深浅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带着书本知识的积淀走进生活,必须通过个人的亲身感受,才能将这些知识化为人生的智能,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带着生活的积累去读书,以书印证自己的人生,才能理解作者的心意,做到书和人心有灵犀。而如果在不知不觉中能与书中的道理相合相契,那么,书就成了我们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而生活,也就成了一本读之不尽的大书。当你发现在生活中悟出的道理与他人、前人英雄所见略同时,心中的那种惊喜可想而知。
钱先生的一生,既有陶渊明的淡泊名利,也有李白的狂放不羁,同时又融合了许多中外学人的睿智、机敏,再加上自己诙谐幽默的个性,这些都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钱先生读书,读的是纵横古今的人心和世情;读钱先生的书,读的是一代学人的心灵和精神;看钱先生的人生,翻阅的是一部以中国蕴蓄精深的文化传统为根基,贯通中西文明的智能之书。
要点
1.“热读”和“冷读”是读书的两种技法。但是,“热读”和“冷读”也不是机械的规定,而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2.读书的关键在于“消纳”,是说读书像吃饭,书中的营养要化为自己的精神和血肉。
3.掌握读书的“心法”。读书不限于篇章字句,要凭一双慧眼悟到字里行间蕴藏的诗心和文心,发现古今中外相通的亘古不变的精神。
4.深刻体味人生,悟出的人生哲理与前人书中阐明的道理暗合,就达到了读书的至高境界。人生,也就成了一部精彩的大书。
注释
怀素:唐代僧人,玄奘弟子,以狂草出名,相传他种芭蕉树上万株,以芭蕉叶为纸练习书法,秃笔成冢,他的草书继承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笔法,世称“颠张狂素”。
王阳明:1472—1528,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提倡“格物致知,自求于心”的知行合一说,创立了阳明学派。
黄遵宪:1848—1905,光绪年间曾以外交官身份出访欧美各国,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的思想,并且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诗界革命: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人们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文明,还要进行文化方面的变革,于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领域出现了普遍的革命。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发起者,主张诗无古今,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感受,不必非得模仿古人。
莫里哀:1622—1673,法国17世纪著名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著名作品有《伪君子》、《唐璜》。《伪君子》中的主角达尔杜弗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骗子的化身。
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秦始皇的丞相,曾设立郡县制,下令禁书,和外戚赵高废秦始皇的长子,立次子胡亥做皇帝,后来被赵高诬陷为谋反,腰斩于咸阳。
山涛:205—283,晋代人,喜好老庄,是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十余年。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经常在竹林里聚集宴饮,七人都擅长诗文,喜欢老庄玄学,行为放诞风流,不拘世俗,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思考题
1.你认为哪些书应当热读,哪些书应当冷读?
2.怎样才算掌握了读书的心法?
3.如何理解读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