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波兰战役(1)
- 万箭千刀一夜杀:世界经典闪击战
- 孙蒲远编著
- 5807字
- 2013-08-29 07:03:58
波兰战役
战役简述
波兰战役,在波兰称作1939年保卫战争,在德国称作波兰行动,行动代号为“白色方案”。是纳粹德国、苏联和一支小规模的斯洛伐克部队入侵波兰的行动,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入侵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签署了一个星期后,并在1939年10月6日因德国和苏联瓜分整个波兰而结束。
战前形势
1933年,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在德国上台当政。德国谋求获得在欧洲的控制权,并接管苏联领土,获取“生存空间”和扩张“大德意志”,计划最终在其周围建立一系列呈环形分布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根据这一系列重新制定的外交政策,首先,希特勒奉行与波兰和解的政策,努力改善与波兰之间的关系,最终在1934年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此前,希特勒的外交政策着重致力于削弱波兰和法国之间的关系,并鼓励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一个反对苏联的联合战线。波兰将在其东北部获得领土,但波兰人获得的好处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这意味着他们的国家从此将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在功能上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附庸国。波兰人担心,他们的独立,最终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除了苏联的领土外,德国的飞地东普鲁士与其余的领土被“波兰走廊”从中隔开,该走廊成为波兰与德国之间长期有争议的土地,两国居民共同居住。基于以上原因,国家社会党也对在与波兰之间建立一条新的边界有浓厚的兴趣。《凡尔赛条约》签署后该走廊成为波兰的一部分。许多德国人也希望当时属于波兰的但泽市及其周围地区(统称为但泽自由市)重新并入德国。但泽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讲德语。《凡尔赛条约》后它已被从德国分裂出去,并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但泽自由市。希特勒试图收回这些失去的领土,并多次做出鼓动德国民族主义的行动,承诺“解放”仍然在走廊的德国少数民族,以及但泽。
波兰参加了《慕尼黑协定》签署后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尽管他们没有参与签订该协议。《慕尼黑协定》发出最后通牒,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9月30日交出捷克捷欣市,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接受了最后通牒。
1937年,德国对收回但泽的需求愈发强烈,同时建议兴建一条横穿波兰走廊的公路,以连接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波兰拒绝了这一建议,担心一旦接受了这些要求后,自己会近一步受到德国的控制,最终像捷克人一样失去独立。波兰领导人对希特勒也缺乏信任。此外,德国与反波兰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乌克兰国民组织”的合作,也被看作是为了孤立和削弱波兰,这在波兰方面的印象中削弱了希特勒的信誉。与此同时,英国也意识到德国和波兰之间的形势。3月31日,波兰得到英国和法国的保证,他们将支持波兰捍卫领土完整。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他的外相哈利法克斯勋爵却仍然希望能与希特勒达成一项关于但泽(同时也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希特勒也抱有同样的愿望。张伯伦和他的支持者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望德国能够同意放弃波兰领土。德国在中欧的霸权开始陷入险境。
随着紧张形势的逐渐升级,德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向积极。1939年4月28日单方面退出在1934年签订的《德国和波兰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然而,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的几个月内,德国和波兰之间并没有进行寻求解决办法的外交互动。在此期间,法国和英国也未能与苏联结成反对德国的联盟,同时,苏联对与德国结盟以对付波兰表现出了兴趣。希特勒已经下令准备一个可能的“解决波兰问题的军事手段”——白色行动。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8月23日苏德两国签署了《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秘密会谈的结果,德国缓解了苏联反对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情绪。事实上,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此时苏联已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如果法国或英国因德国进攻波兰而加入对德国的战争时将会帮助德国;同时,两国在分裂包括波兰在内的东欧地区上达成共识,商定该国西部三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东部的三分之二属于苏联。
就在该协定的前一天,即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召集德意志国防军将领,并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出诠释:“我们的优势是速度和残忍。成吉思汗曾经杀死了数百万的妇女和儿童,但是历史只把他看做一个伟大国家的创始人。现在有人说我削弱了西欧的文明,对此我并不关心的。我将对每个人发出命令,而他们只能说出一个字的评论——这不是为到达某条线的目的之战争,而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因此,我将在东部动员我的部队,命令他们高傲无情地对有波兰血统和说波兰语的男人、妇女和儿童执行死刑。这是获得生存空间唯一的方法,而生存空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德国原定于8月26日凌晨4时发起进攻。然而,在8月25日,《波兰与英国共同防御条约》作为法国和波兰结成军事同盟的附件被再次签订。在此协议中,英国向波兰承诺:支持和维护波兰的独立。同时,英国和波兰都向柏林暗示:他们愿意恢复谈判。而希特勒并不希望与所有的对立面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他动摇了,他把攻击推迟到了9月1日。
在此期间发生了意外:在8月25日夜间,德军的一支小分队,在没有听到任何有关推迟入侵的命令的情况下攻击了波兰的亚布伦科夫市和莫斯蒂火车站。在8月26日上午,这支小分队被波兰军队击退。德国方面将这一切解释为“由个人疯狂引起的事件”。
8月26日,希特勒试图阻止英国和法国干预自己即将发动的战争,甚至承诺说,今后可以把德意志国防军提供给英国使用。谈判令希特勒坚信西方盟国短时间内不会对德国宣战,即使他们这么做,也只是因为没有兑现对波兰的“领土保证”,当他征服波兰后,他们更愿意进行谈判并最终对德国妥协。同时,德国的侦察机活动频繁,驻守德波边界的军队也进入战备状态,这些都意味着战争迫在眉睫。
8月29日,在英国表示希望与德国做最后一次谈判,并表示“白色行动”有可能因此而重新安排。当晚,德国政府作出回应:除了维护在波兰的日耳曼民族外,其目的不仅为了收回但泽,也包括波兰走廊(之前希特勒没有表现出这方面的愿望)。德国表示,他们愿意展开谈判,但波兰方面必须派出一位代表在翌日抵达柏林以签署一项协议,而在此期间,德国会制定这项协议。英国内阁感到高兴的是谈判的建议已经被接纳,但是,规定波兰有签署权力的代表立即抵达,是波兰方面完全不可接受的。在8月30日晚,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英国驻德大使宣读了德国的十六点建议。大使要求把建议的复制文本转交给波兰政府,里宾特洛甫拒绝了这个要求,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柏林。当波兰大使利普斯基在8月31日前去会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也愿意进行谈判,里宾特洛甫宣布,他没有充分的权力签署协议并将他打发走。他在当时的广播里说,波兰否决了德国的提议,并宣布与波兰的谈判终止。希特勒正式发布命令:入侵将在不久后展开。
8月29日,波兰东南城市塔尔努夫的火车站发生爆炸,21名乘客被炸死,另外有35人受伤,很明显,这是德国的行为。
8月30日,波兰海军派遣驱逐舰分舰队前往英国,执行“北京行动”。同日,波兰元帅米格威·雷兹维宣布动员波兰军队。然而,因为法国方面的压力,行动最终撤销,法国显然仍希望此事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但法国却没有认识到,德军已经开始调动并集中在德波边境。8月31日晚上发生了“格莱维茨事件”,此为上西里西亚地区更大规模的希姆莱行动的一部分,一支德军小分队单位冒充波兰军队,拿着波兰国旗袭击位于边境城市格利维采附近的电台。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令在翌日早上4时45分开始对波兰的打击行动。由于事先的种种阻碍,波兰只能动员计划中百分之七十的部队,许多单位仍然在编组中或正在移动到其指定的前线阵地。
相关链接
《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反共产国际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勾结的协议。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协定包括3条正文、附属议定书和秘密附件。主要内容有:缔约国相约互通关于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紧密合作,协议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对“受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设置常设委员会,协议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该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为扩大对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产物,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双方兵力分析
德军
德国相对于波兰拥有数量上的庞大优势和在冲突之前已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陆军”拥有由2400辆坦克编成的6个装甲师,实践新的军事准则。它认为,这些师团部门应该与其它的军事单位协同作战,突破敌人的防线及孤立被选定的单位,它们将被包围和消灭。而少量机械化的步兵和徒步士兵则跟随其后。“德国空军”提供战术和战略性的空中力量,特别是由俯冲轰炸机切断供应和交通路线。总之,所谓的“新”方法,被称为“闪电战”。历史学家李德·哈特声称“波兰是一个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理论的战场。”但是,其他历史学家并不同意。
飞机在战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轰炸机还袭击了城市,通过恐怖轰炸对大量平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德国空军部队包括1,180架战斗机、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1100架常规轰炸机(主要是He111和Do17轰炸机),以及550架各式各样的运输机和350架侦察机。整体而言,德国拥有接近4000架飞机,其中大多数是现代化的。其中2315架飞机被分配到“白色行动”上。由于之前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在1939年,“德国空军”也许是全世界最有经验、最训练有素和装备最优良的空军。
波兰
从1936年至1939年,波兰对中部工业区进行巨额投资。虽然为了对德国进行一场防御性的战争进行了多年筹备,但大多数的计划中均假设战争在1942年之前不会开始。为了筹集资金用于工业发展,波兰售出大部分自己生产的现代化装备。
1936年,一个国防基金被成立,收集必要的资金用于加强波兰军队。波兰军队拥有大约1,000,000名士兵,但在9月1日只有不到一半被动员。迟到的士兵者蒙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因为公共交通工具成为“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波兰军方的装甲部队比德军少,而且这些部队,被分散与步兵一同作战,无法有效地对抗敌人。波苏战争的经验构成了波兰军队的组织和作战原则。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波苏战争是一场由骑兵的机动性扮演决定性角色的军事冲突。波兰认识到机动性的优点,但不能大量地投资在许多昂贵的,当时还未经证实的发明。虽然如此,波兰骑兵旅被当作机动化骑马步兵使用,并在面对德国的步兵和骑兵时取得了一些成功。
波兰空军落后于德国空军,虽然普遍认为“不会”在战争早期被击毁在地面上。波兰空军缺乏现代化的战斗机,但它的飞行员是世界上训练最好的,这在1年后的不列颠空战中已证明了,在该战役中波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德国享有在飞机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优势。波兰只有约600架现代化飞机。波兰空军有大约185架PZLP.11战斗机和95架PZLP.7战斗机、175架PZL.23卡拉斯B,35架卡拉斯A轰炸机,还有超过1,000架过时的运输、侦察和训练机。到9月,超过100架PZL-37“麋鹿”轰炸机被生产出来了。不过,在9月的战事中,只有约百分之七十的飞机可以出动。只有36架PZL-37“麋鹿”轰炸机被部署。波兰的战斗机比德国的较为落后。波兰的PZLP.11战斗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高时速只有每小时365公里(大约每小时220英里),远远低于德国的轰炸机;为弥补该缺点,飞行员必须依靠其高机动性和下降速度。
波兰的坦克部队包括2个装甲旅、4个独立坦克营和配属到步兵师和骑兵旅的共30个连的小型坦克。在1939年波兰的防卫作战中波兰军队唯一标准的坦克是7TP型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备柴油发动机和360度冈拉克潜望镜的坦克。7TP武器装备明显比其最常见的对手、德国的1号坦克和2号坦克优胜,但由1935年到爆发战争之间只生产了140辆坦克。波兰也有一些比较现代化的进口坦克,如50辆雷诺R35型坦克和38辆维克斯6吨坦克。
波兰海军是一支由驱逐舰、潜艇和较小的支援船组成的小型部队。大部分波兰水面单位参加了北京行动,在8月20日离开波兰港口和逃往北海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队参加了手术包行动,其目标是从事和破坏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上航运,但他们只获得少许成功。此外,许多商业船舶加入了英国商船队及在战时参加了护航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