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更新时间:2025-04-22 14:58:15 最新章节:第28章 后记
书籍简介
当代中国诗歌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2019)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诗歌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本书把当代诗歌批评史从“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诗歌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70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周瓒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明确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应该具有整体的包容性,且中国文学传统和文学的民族性从来就不是静态的。从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对中国文化民族性呈现的多重层面:民族话语言说主体的建构、民族话语言说的话题、民族话语言说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观照中国文学传统在海外的承接、生发和创新。打破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背景下确认了华文文学及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价值。本书从动态的、历时的视角,以问题为中心的文学22.9万字
- 会员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哪里?本书跳出革命、政治、阶级等视角,全面梳理知青作城乡经验,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探寻“社会—文化—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的潜在价值。通过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空间”研究谱系,破解了既往知青文学研究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困局,提出并论证了知青文学的场域学文学18.5万字
- 会员本书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层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的发生语境,梳理其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等层次并展开深度阐释,指出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既有相互对应的一面,又有互相错位的一面。文学40万字
- 会员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包括范畴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缘事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事”,基本概念是“缘事”。从缘事的角度看,诗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缘事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审美及批评等一系列诗学问题,继而形成了缘事发生论、缘事发展论、缘事创作论、缘事诗体论、缘事诗法论和缘事诗评论的体系结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个案分析将缘事理论应用于当下的诗歌创作与批评、诗学文学25.1万字
- 会员本书包括名家访谈、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作品批评等常设栏目,以及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名家访谈栏目将推出张晶、张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艺学领域著名学者对美学与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以及文学理论知识学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反思。中国文论栏目包括对汉字之诗兴、朱熹的“平淡”理论、清末翻译家群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文学20.7万字
- 会员《文学地理学》第七辑,收录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25篇,系从172篇与会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包括韩国庆北大学郑羽洛教授的《韩国洛东江及其沿岸的空间感性与文学疏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教授的《东亚文明精神与潇湘八景文化意象》、曾大兴教授的《“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高建新教授的《唐诗中的烽火及其文化景观价值》、韩鲁华教授的《贾平凹、莫言乡土叙事比较-以地域生态文化为视角》、王建国文学28.2万字
- 会员清代词韵学是清代词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探究词体用韵法则为主要内容。清人论词以古词为宗,论及韵法亦以旧词用韵为据,但清代词韵学成果并不是对旧词用韵的再现,而是以清代词体学的系统架构为旨归,以当时的韵学为津筏,有规范韵法之意,具有建构性。本书以清代词韵专书为研究对象,以韵学为切入点,以词体学为研究落脚点,共时和历时视角相结合,考察清代诸家词韵专书的编韵理据,并探讨清代词韵学的演进理路。文学18.4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