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临床图解在线阅读
会员

中医脉诊临床图解

彭清华 谢梦洲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医学中医9万字

更新时间:2020-07-01 15:54:39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特色诊法。本书通过直观的脉象图示方法反映现代中医脉诊学,便于读者从客观的视觉角度理解中医脉诊。书中主要介绍脉诊的原理和方法、脉诊仪的发展以及脉象图的标准化;平脉的特点、生理变异及脉象图特征,常见病脉脉象图及意义,常见相兼脉脉象图及其病证,危重病脉脉象图;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脉象图;心与小肠病证、肺与大肠病证、脾与胃病证、肝与胆病证、肾与膀胱病证等常见证候的脉象图以及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脉象图。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附图160余幅。可供中青年医师、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进修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上架时间:2019-01-01 00:00:0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彭清华 谢梦洲主编
主页

最新上架

  • 本书收录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与33位名老中医的访谈对话,围绕中医药教育、中医药事业发展等主题展开。书中直面问题,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老一辈中医药人的深刻体悟和深邃思考。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不仅适合中医药专业人士,也对普通读者理解中医药有重要帮助。书中强调了中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医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和政治性,尤其是医德在成为大医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中医教育改革、经典理论学
    徐安龙编著医学45.6万字
  • 中医藏象经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脏、六经、十一脉、十二经脉等几个阶段。本书探赜历史事件,梳理人文脉络,揭示了许多隐藏千年的重要信息:四脏阴阳、六气感人、王者应天、脉气生长、动脉归经、快然为俞、穴在阳经、五输逆行、腧与脉互不隶属、五行胜克禁忌、四街乃侧支循环、营卫气行十一脉、十二经别的防御作用、十四经脉和二十八脉循环等,使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本书还揭示了古代解剖学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中医的阴阳学
    卓廉士医学21.4万字
  • 刘宝厚教授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首届全国名中医。“病位病性辨证”,是作者通过对传统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来的临床运用提出来的。这一方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又涵盖了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达到了全面、准确、精炼、规范的目的和要求,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与发展。本书主要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与病位病性辨证的关系作一梳理,即从病位病性辨证的角度来解析
    刘宝厚编著医学13.9万字
  • 本书由清代外科名家王维德在总结自己40余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以祖传秘方编成,于康熙五年(1740)刊行。1卷。分论证、治法、医方、杂证、制药、医案六部分论述。其中介绍常见外科病证治法65种,常用外科效方75首,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200余味药物的性能及炮制,医案15则。作者以治疗外科疮疡而擅长,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重视疮疡阴阳辨证,治疗上提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临床治
    (清)王维德撰 胡晓峰整理医学4.7万字
  • 本书汲取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马万千主任医师及其团队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中医脏腑理论,系统介绍了中医辨识35种亚健康状态的方法。书中强调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生理和病理之间的中间状态,其是否进展为疾病与人体脏腑功能强弱、气血和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概述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分类,以及影响因素与中医调理法则。各论部分则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状
    马万千 邱新萍 苏华巍主编医学7.7万字
  • “建昌帮”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江西帮”,是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发祥于江西省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江西建昌帮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麻姑山、益王文化、建昌军药局等重要因素对建昌帮兴衰的影响,介绍建昌帮的制度与结构,并通过介绍建昌帮起源地江西省南城县的医药历史、中药资源、饮片加工与炮制情况,建昌帮现代研究和人才培养情况,
    陈敏 杨光主编医学12.1万字
  • 本书精选高清典型的舌象图片300余幅,分别从舌诊的原理和方法、舌诊具体内容、舌诊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的讲解舌诊的全部知识。书中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每张舌像图配有二维码,将高清图片细节及各类舌象的显微结构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学习研究参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全面,精选典型舌象图片200余幅;②部分图片可呈现高清细节特征,清楚直观;③分别从基础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讲解。内容既丰富又精要,可以帮助读者快
    陈家旭主编医学1.9万字
  • 会员
    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原文明诞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的源头就在中原。在南宋结束以前,中国医药文化的中心一直在中原,可以说在那漫长的古代岁月里,中原医学的发展就充分代表了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因此,研究中原医学对探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原医学的著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许敬生 徐江雁主编医学55.3万字
  • “肾主骨”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思维模式的体现,是对肾与骨生理现象、病理联系和协同作用的概括,并用于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本书共分5章,分别从“肾主骨”理论的历史脉络和临床实践、“肾主骨”理论的概念和内涵、“肾主骨”理论与肾藏象体系的构建、“肾主骨”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肾主骨”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面,逐层阐述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内容从古至今,从宏观至微观,从理论到实践,
    王拥军主编医学4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