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在线阅读
会员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德)阿·叔本华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哲学西方哲学17.5万字

更新时间:2020-09-16 16:42:47 最新章节:FOOTNOTES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1818年,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这部不朽之作分为四部分,并附有一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与第一卷一起出版。在第二卷里,叔本华用成熟的思考分别对其第一卷里的论题做了澄清和扩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论点,即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部分,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意志。叔本华自认为是康德哲学的改造者。康德认为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即物自体世界。叔本华把物自体看作是能够被直接认识的,物自体就是意志。这里使用的“意志”一词必须从广义上来理解。首先,在人和动物身上,意志表现为被观念或表象所决定的动机因素。在有机体的本能和植物性的生活中表现为刺激敏感性,在经验世界的其他形态中表现为机械的变化过程。这些不同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种种因果关系所共有的总的涵义,根据它用以直接为人们所认识的唯一形式,应该先天地命名为意志。其次,就物自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物自体不是现象之因。即使在人身上,意志也不是他的肉体或他的肉体活动之因;然而这一实体通过时空直观中的表象间接表现为肉体,并在认识中被理解为有因果必然性,且依赖于其他现象的东西;这同一实体在自我直观中被人们认作意志。第三,意志作为物自体只能是单一的、普遍的宇宙意志。事物只有作为现象在观念中和在认识中才彼此不同,而其实质是同一的。意志是一与全。正是现象的欺骗性使个人区分他自己的祸福与他人的祸福并使二者对立。最后,宇宙意志只以自身为对象;它愿望只是为了愿望,实际存在的东西其本身只是一种意愿。在此意义上,叔本华命之为生存意志。宇宙意志是物自体,它在无时间限制的永恒过程中创造自身,并且体现在现象无休止的变化中。意志在所有自然无中的全能对人类来说具有悲剧的意味,人类不是被前面的东西牵引,而是被后面的东西推动,绝不是生命诱使人们前进,而是必然性驱使他们向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生殖。要摆脱压倒一切的意志力量至少有两个途径:伦理学和美学。从道德意义上说,就是要拒斥激情和欲望,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从美学意义上说,可以静观艺术的美,意识到一切世俗生活都是虚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能靠恩宠才能得救,即达到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寂灭境界。尽管叔本华试图通过伦理学和美学来摆脱宇宙意志的限制,但他并没有找到人类真正自由的个体意志,他对人类行为主体的最后忠告是:我们个体的行动决不是自由的,所以,每个个体只能做出他那个特定时刻做了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做出其他的事。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包括尼采、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托尔斯泰等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和文学家。叔本华通过建立意志的形而上学,清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为上帝保留地盘,但他仍然继承了传统基督教和康德的禁欲主义。尼采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翻了禁欲主义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将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从而完成了对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彻底颠覆,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上架时间:2015-01-01 00:00:00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德)阿·叔本华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分为古希腊悲剧与人生、古希腊哲学的意蕴共两卷,内容涉及奥林匹斯宗教作为古希腊文明的渊源、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哲理、形而上学的宿命、“命运”与“背后的东西”等。
    赵林哲学5.9万字
  • 会员
    本书汇集了鲁道夫·贝耐特教授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十二篇论文。所选文章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论和核心概念为轴心,既反映了贝耐特教授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以及整个现象学哲学论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现象学理论研究在当代哲学探索中的理论现实性、活跃性和开放性。
    (比)鲁道夫·贝耐特著 刘哲选编哲学21.6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于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书中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这些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他们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美)卡尔·贝克尔哲学9.5万字
  • 关于权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论上的混乱。这一现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却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一些人来说,权力意味着压制。对另一些人来说,权力是一种建构性的交往要素。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权力概念不可调和地相互对立。权力有时关乎自由,有时与胁迫相连。有人认为,权力建立在集体行动之上。其他人认为,它与斗争相结合。有人把权力和暴力截然分开。对其他人来说,暴力仅仅是一种强化的权力形式。权力有时
    (德)韩炳哲哲学6.7万字
  • 会员
    本书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谢林哲学33.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吴天岳哲学47.6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希)帕夫洛斯·康托斯哲学14.4万字
  • 会员
    本书不但继续阐发了作者在晚年一直坚持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的区分和统一的思想,更是用一种宏大的哲学史视野梳理了“唯理论哲学”(实即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形成线索,其中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探讨尤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洞见。
    谢林哲学26.5万字
  • 会员
    本书作者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上的一致性,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把全部哲学阐述为自我意识的不断前进的历史,更将哲学家的思考与客观自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为柏拉图式的回忆和对话。这些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谢林哲学20.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