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一期)
更新时间:2019-08-16 17:40:45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最新上架
- 会员一群相约星期二晚间读书会的师生以阅读作为交流,追求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感受读书生活的交流意义,沉浸于与作者的对话,达成主体间的意义分享;通过体验连接文本与现实,建构同情式理解;以诠释性阅读和参照式阅读丰富协商式理解,用问题式阅读和批判式阅读抵抗单向度理解。这群以改善人类交流为志业的师生,试图从跨学科阅读中寻找交流智慧,祈望通向“随波逐流”式的开悟状态,以超越交流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本文化25.1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名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文化41.3万字
- 会员《华语电影叙事的文化身份》以获奖华语影片为例,以文化研究的视角,从具体的文本话语环境、叙事本体和接受对象出发进行文化认同的解析。综合跨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叙事文本和批评文本,以比较的视野分析海峡两岸和香港电影叙事的文化身份,由此来审视华语电影叙事中所涉及的文化身份问题,从而考察身份建构的复杂层次话语系统和权力关系。文化12.9万字
- 会员本书系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与美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涉及文体史与文体学史、文体理论与文化意蕴、审美形式与美学理论等研究领域。作者将中国古代的文体形式与文体理论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域中进行研究,探讨文体和文体观念生成的文化和美学机制,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化意蕴,深入发掘中国古代文体和文体学的民族特色。文化20.4万字
- 会员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区的共和国同龄人,这批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优秀作家组成当代文坛半壁江山,影响深远。本书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把握他们成长的心灵历程,横向剖析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整体特征、全托记忆、时空经验、亲子矛盾、怀旧情绪等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心灵发展历程。文化15.4万字
- 会员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学中经典喜剧性作品的解读,比较研究了中西喜剧意识的文化发生、中西喜剧意识的审美要素、审美本质、审美特征、审美风格和中西方关于喜剧意识的理论思考,阐发了中西喜剧意识审美意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最概括意义上说,西方历史理性主义文化中的喜剧意识主要源自社会历史的微妙,中国伦理主义文化中的喜剧意识主要源自伦理道德的迷醉。文化18.8万字
- 会员本书通过探讨西方的漫威英雄、体育明星等文化现象,从文化社会学的元视角,探寻英雄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内容涉及:对近代英雄主义的反思、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型、英雄化的愿望和去英雄化的趋势等前沿问题。文化17.4万字
- 会员“汉学主义”是国内外华裔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化理论。大致上是西方人在与中国交往中处理各种中国事物并理解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时所构思并使用的一种隐性系统,其中包含观点、概念、理论、方法、范式。“汉学主义”理论立足中国的问题脉络,以对话的姿态,谦逊地把自身定位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案(而不是替代)。它彰显了不同于东方主义理论的知识贡献——不再美化对西方的对抗,转向自我反思。这个反思同时文化2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