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
导言
一
二
三
第一章 认同的构建与唐初的儒学及文学(武德、贞观时期)
第一节 历命在唐:唐初的合法性论证
一 “李氏当王”:合法性论证之一
二 “历数在唐”:合法性论证之二
三 柱下陇西之流:合法性论证之三
四 戡黎升陑:合法性论证之四
五 太平天子:合法性论证之五
结语
第二节 构建共同体:唐初的尧舜记忆
一 中古前期的言说传统
二 王化无外:重建胡汉关系的尝试
三 以德化民:“诸夏”自我认同的构建
结语
第三节 唐初的经学统一
一 南北对立时期的经学交流
二 杨隋时期的经学统一
三 贞观时期的版本正定
四 五经义疏的统一
五 五经音读的统一
六 官学影响的提升
结语
第四节 孔颖达的“情”论、“象”论与“声”论
一 “情志一也”与“感以为体”
二 “易者象也”与“以有教有”
三 声音之道与政通
结语
第五节 唐初的教育与科举:儒学传播的制度路径
一 儒学制度化的功能与意义
二 官学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
三 科举的演进与儒学传播
余论
第六节 唐初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及其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一 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
二 构建典范:史臣文论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三 史臣的诗歌创作与文学中的“南朝”主题
结语
第七节 回归传统与开启新局:武德、贞观时期的文坛
一 天人之际与“文史”传统的回归
二 文质彬彬:大一统时代的文学
三 “情志一也”与“兴必取象”:另启新局的可能与途径
结语
第二章 政局变动中的儒学与文学(高宗至睿宗时期)
第一节 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古典”与“当世”之争
一 “古典”与“当世”之争中的政治博弈
二 “古典”与“当世”之争中的技术与条件
三 “古典”与“当世”之争中的情、俗、势
结语
第二节 诏令中的政治史:高宗武则天时期政局之语言维度的考察
一 高层权力结构的调整:基于诏令“风度”类语词的考察
二 从事件到观念:作为关键词的“武则天”
三 诏令书写的“景观化”与“破体为文”:文本层面的政治适应
结语
第三节 许敬宗与唐高宗时期的政局及其与“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之关系
一 许敬宗与高宗朝的“盛世营造”
二 去许敬宗化:高宗后期的政策调整
三 许敬宗与“龙朔初载,文场变体”的相关问题
结语
第四节 唐初应制与七言近体
一 七言近体的语体移位
二 七言近体语法结构的表现功能
三 七言句韵律结构的表现功能
结语
第五节 陈子昂诗的感遇与兴寄——基于儒家“相感”说的再讨论
一 陈子昂诗的“感遇”与“相感”
二 陈子昂诗的“兴寄”与诗教
余论
第三章 高峰与危机:玄宗至代宗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第一节 经国之大业:中古政治与文学分析初步兼及张说的政治观念
一 文学与“政治之为政治”
二 作为政治行动的文学
三 张说的政治观念
结语
第二节 “燕许大手笔”的成立及其对李唐中后期“清流”文化的影响——以知制诰的职务要求为视角
一 才学与识度:“知制诰”的职位要求
二 “王霸尽在”:“燕许大手笔”的成立
三 “燕许大手笔”对李唐中后期“清流”文化的影响
结语
第三节 唐代七言近体的声律规则与句法机制分析——兼及杜诗“沉郁顿挫”的生成
一 七言近体的声律规则
二 七言近体的句法机制
三 杜诗“沉郁顿挫”的生成
结语
第四节 盛唐诗的文化精神——以李白、杜甫为例
一 “气”盛与生命力的强健
二 “气”盛与生命能力的确信
三 “气”盛与生命自由的追寻
四 情真与家国通一、国身通一的情怀
五 情真与民胞物与的人性精神
结语
第五节 制度变迁的文本印迹:开元、天宝墓志文中的“孝”之书写
一 士人“孝誉”与“乡闾”的疏离
二 “孝养”模式的变化
三 士族女性的“孝养”模式
四 作为言说策略的“孝”之言说
结语
更新时间:2024-04-12 15: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