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代序)
探索中华大地人类起源,科学回答了“我从哪里来”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展现中华史前文化的辉煌
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考古文献补充和丰富了历史细节
多元一体篇
从三星堆到金沙:展现中国上古精神世界的知识图景
日月同辉:太阳神鸟的象征
蕴藏在神秘图案中的“知识密码”
“绝地天通”:神圣的祭祀场所
重构中国上古精神世界的独特贡献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神权文明
金杖与雕像:神权政体的物化表现
青铜神树:“天地之中”的神权结构
青铜雕像群:神权的功能
青铜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
从良渚古城再认识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的结构与认识
城址
良渚古城的特点和意义
从海岱到齐鲁: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源泉
连续发展,环环相扣
对中华文明传统塑造的贡献
考古所见商王朝的“海洋资源”开发
商王朝疆域已到达东部沿海
商王朝晚期转向东部沿海开发、利用海盐资源
海洋产品维持着商王朝政治统治
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儒学普及的社会表现
江南经济振兴史的初叶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所见丝路史信息
帝制时代初期的权力与秩序
史前中国文明的格局
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史前中国文明的四大文化生态板块
农耕的东南板块
占半壁河山的西北板块
作为枢纽的生态交错带板块
被忽视的海洋板块
结语
从考古发现看8000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
祖先崇拜 以人为本
追求秩序 稳定执中
有容乃大 和谐共存
勤劳坚毅 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基因的层累涵濡与共时呈现
历时视野中的“三个中国”
在“中国之中国”
在“亚洲之中国”
在“世界之中国”
通向“未来之中国”
“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求中”建都到“宅兹中国”:“中”的萌发与延续
从择中建宫到“一门三道”,再至“一门五道”:“中”的“扩展”“强化”与“深化”
“左祖右社”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
都城规制的“中和”理念与国家认同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地缘与风物:仰韶时代与龙文化起源
格制与权力:龙山时代与龙文化的融合
协和与融通:龙文化的统一与认同
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区域文化“裂变”催生多元传统
“撞击”形成“多元一体”的“最初的中国”
良渚早期国家的“熔合”式构建
“协和万邦”理想的形成和初步实践
《禹贡》和第一王朝的建立
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道路
史料传承篇
回眸与展望:百廿年来的甲骨文考释
筚路蓝缕,开拓榛莽——“朴学大师”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
全面展开,各有侧重——“甲骨四堂”的甲骨文考释
深入探索,渐成理论——“甲骨五老”的甲骨文考释
论证严密,考释精到——裘锡圭的甲骨文考释
多维展开,攻坚克难——当代学人的使命担当
青铜器铭文:中华私人写作的起源
铭文作家从多个视角记录了商周历史
铭文作家将自己的荣耀和思想愿望传之久远
青铜器铭文创造了中华写作的多个首次
“巴蜀符号”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巴蜀符号”引出的重大文化命题
“巴蜀符号”研究的“柳暗”与“花明”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探索:让古老神秘的巴蜀“活起来”
展望:从文化对象到理论体系构建
清华简:开启古史研究新境界
去伪存真 考而后信
集粹征史 别有进境
稽古钩沉 拨云见日
睡虎地汉简《质日》的史料价值
“质日”的文献特征
珍贵的历史信息
朔闰与伏腊
汉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敦煌汉简记忆
汉代丝绸之路畅通的敦煌保障
敦煌汉简所见中原文明向西域的传播
敦煌汉简所见西域文明向汉地的传播
写本文献: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献传承载体的演进
写本文献大观
写本文献的特点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
结语
大力发掘传世古文字资料的时代价值
古文材料与学术研究
古文材料与艺术创作
目前存在的问题
古文材料值得深入挖掘
更新时间:2023-02-23 18: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