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编者序 揭示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
一 世纪之交论通缩(1998—2001)
关注真实利率[1]
实话实说[1]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1]
病去如抽丝 ——1999年宏观环境初探[1]
三种经济金融体系及金融危机[1]
需求被盗[1]
降息减税 资本重组 ——治理通货紧缩问题的政策建议[1]
越少越多的货币[1]
生产资料价格与消费价格反向变化[1]
注意同比增长率错觉[1]
没有必然的经济周期[1]
摒弃诛心之论[1]
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滑[1]
消费继续强劲增长[1]
净出口下降[1]
假日因素[1]
丢失的货币[1]
2000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分析[1]
出现了通货紧缩卷土重来的苗头[1]
投鼠忌器[1]
通货紧缩死灰复燃[1]
识假有术[1]
货币数量增幅锐减[1]
收入度量与纳税[1]
中国股市的“老鼠仓”模型[1]
二 “坐八望九”迎拐点(2002—2003)
调低经济增长预期[1]
经济高增长与资本净流出[1]
存货大幅下降[1]
社会粮食库存大减[1]
出现了经济增长复苏的苗头[1]
国际大商品价格回升[1]
关于统计数据这回事[1]
中美经济同喜同忧[1]
我们不理睬它[1]
房车路正火[1]
多年不遇的高速增长[1]
工业利润大增[1]
货币数量大幅增长[1]
债券也疯狂[1]
货物进出口大幅度增长[1]
32万亿中国居民总资产的含义[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
穷与富的度量[1]
货币的配方[1]
关于“坐八望九”[1]
经济增长数字扎眼[1]
中国汽车正起飞[1]
居民收入和储蓄增长[1]
大商品不负GDP[1]
增量意义上的2号超级大国[1]
增加透明度[1]
说三道四话拐点[1]
浮动汇率有利经济稳定[1]
需求、利润与货币[1]
面临考验的“黄金增长”[1]
增加医疗卫生供给[1]
病来如山倒[1]
石油大进口[1]
二八月,乱穿衣[1]
曲线融资[1]
令人震惊的贸易数字[1]
墙里开花墙外红[1]
经济过热的判断依据[1]
存货投资变化的意义[1]
商品价格与存货[1]
全球粮价要大涨[1]
信贷控制下手太重[1]
短期看淡[1]
不及犹过[1]
三 “汇率是纲”(2004—2005)
负利率与资产价格[1]
“黄金增长”还将持续20年[1]
商品价格上升的含义[1]
利率是车,汇率是马[1]
政府行为与经济周期[1]
刀快不怕脖子粗[1]
通货膨胀动态与利率时期结构[1]
“5·19”行情[1]
阴错阳差数字乱[1]
中国没有升息理由[1]
现在需要的是微调[1]
到底有多热?[1]
预测错误后遗症[1]
先刺激,再抑制[1]
通货膨胀歪曲企业会计[1]
教育大跃进[1]
房子不爱GDP[1]
中国经济与中国影响力[1]
全社会投资效率在上升[1]
现在房价比较高[1]
眼睁眼闭管土地[1]
一江春水向西流[1]
A股的问题不容再拖[1]
总需求回升[1]
货币供应量减少拉低CPI[1]
汇率是纲[1]
总需求堪忧[1]
外汇储备累卵[1]
四 成本推不动通货膨胀(2006—2007)
谁决定总需求[1]
内需走强[1]
紧缩货币势在必行[1]
周期正在消失[1]
粮价暴涨10年祭:真实利率偏低的一个结果[1]
货币政策“三个一”[1]
紧缩总力度调整等等看[1]
存贷款利差与壳价值[1]
不盖房子干什么?[1]
中国投资率太低[1]
按下葫芦浮起瓢[1]
消费者太“瘦”[1]
国内收入分配的偏斜导致消费率下降[1]
储蓄分流:麻绳从细处断[1]
藏富于民与李嘉图等价[1]
人民币升值效果显著[1]
真实粮价没有明显的上升动力[1]
是税三分毒[1]
肉价波动和通货膨胀[1]
特别国债是中性的[1]
总需求膨胀是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因[1]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1]
货币度量有问题[1]
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高度关联[1]
通胀洪峰可能已过[1]
粮价的关键是粮食库存[1]
总需求明显降温[1]
成本推不动通货膨胀[1]
中美利差与套汇[1]
五 中国经济快速回升(2008—2009)
20年前高通胀的启示[1]
货币投放主客易位[1]
防止总需求过快下降[1]
当前经济下的财富大调整[1]
拉动内需不能忽略项目效益评估[1]
少出口多进口[1]
汇率利率过于稳定,导致经济波动加剧[1]
需求快速回升可能性增大[1]
总需求将强烈回升[1]
中国经济迅速回升[1]
企业负债率支持信贷高增长[1]
贷款是否进了股市?[1]
投资大幅增长或致逆差:中国需求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
内需高增长[1]
真实利率长期过低才会导致资产泡沫[1]
六 更应改变宏观调控模式(2010—2013)
买车还是修路?[1]
中国食品价格上升的推力[1]
为何低利率会催生股权融资?[1]
贸易顺差下降可能是中期趋势[1]
中国贸易条件变差之后[1]
中国未来增长靠生产率提高[1]
通胀受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双重影响[1]
更应改变宏观调控模式[1]
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投资[1]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正在消失[1]
住房作为储蓄方式推高了房价[1]
更新时间:2020-09-25 15: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