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献言
序言
第一部分 发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地方治理改革的历史过程(1978~2008年)
一 选择治理视角的原因
二 地方政府治理主体地位的确定
三 政府责任与治理机制
四 多元治理主体与治理空间
五 地方治理创新与政府治理能力
六 结论:“地方的复兴”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历史分析(2000~2010年)
一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现实还是幻觉?
二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分布
三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
四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和可持续性
五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影响力
六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什么是政府创新?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二 危机、发展与政府创新的形式
三 能力、关系与创新的主体条件
四 集中体制、制度空间与创新的制度条件
五 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与创新的物质条件
六 公民权利、社会参与和创新的社会环境
七 弱势部门、弱势群体与政府创新的突破口
八 技术变革与制度推进
九 试点、学习与创新的扩散
十 口号化、意识形态化、形象化与政府创新误区
十一 结论:实现政府创新的制度化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
一 治理中的技术
二 技术创新的类型和决定因素
三 技术创新的实施:中国地方治理改革的三个案例
四 结论:地方治理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第五章 地方治理中的国际因素
一 国内国际互动的双向合法化
二 国际因素介入地方治理的合法性机制
三 对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压力与动力
第六章 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中的基层主体
一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宏观描述
二 压力型体制下的乡级政治
三 “政府化”的村民组织
四 能人经济和乡村企业
五 农户:自由和不安全
六 结论:利益的契合与保护
第七章 压力型体制:地方国家的基本运行机制
一 压力的类别
二 压力型体制的运行
三 结论:理性化的矛盾
附录:“数字升官”现象揭秘
第八章 市场经济、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治变化的逻辑
一 市场经济与政治转变的基本关系
二 路径依赖与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压力型体制的扩散: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四 讨论:地方政治变化的逻辑
第九章 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政企互动:基于晋江经验的研究
一 政企关系与地方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二 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
三 培养团结的社会精神
四 构建政企良性互动机制
五 讨论: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政企互动
第三部分 个人与制度
第十章 县级官员与“省管县”改革:基于能动者的研究路径
一 “省管县”改革的动因
二 勾勒县级官员的结构性特征
三 “市管县”体制中的县级官员
四 “省管县”改革中的县级官员
五 讨论:县级官员的能动性发挥
第十一章 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
一 现有的乡镇选举改革类型
二 公推公选
三 扩大参与和有限制的参与
四 落后的经济与创新的政治
五 制度内民主化的限度和前景
第十二章 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
一 授权与责任
二 正式规则下的地方政府责任
三 分权化和市场化下的地方政府责任机制
四 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责任
五 深化民主与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建设
六 结论:实现民主授权与行政授权的互增强
第十三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有效实现:治理的视角
一 人大监督权的两个研究范式
二 治理范式与人大监督权的实施
三 人大监督的新措施:变通还是创新?
四 结论
后记
内容简介
更新时间:2019-09-20 16:06:29